不剪不裁,不拼不接,他仅用一张纸就折出了中国龙
说起折纸,大概很多人想起的便是小时候折出来的令小伙伴艳羡的纸飞机、千纸鹤或是小纸船吧,其实这只是狭隘的折纸概念。折纸艺术起源于中国。折纸又称“工艺折纸”,顾名思义,不剪不裁,不拼不接,全靠折叠形成各种不同形状。
刘通,一位出彩的现代折纸艺术家,他迷上折纸的初衷,仅仅是为了给身为理科男的自己添一份浪漫,进而俘获未来女神的芳心。无师自通的他在体面的大学讲师工作余暇,不断地找教程与资料钻研折纸技术,把自己练成了折纸大师,令人意外的是,折纸这条路,他竟然一走就是十年。
音乐、绘画、雕塑,是加减法范畴的艺术,而折纸是分配的艺术,是在单位“1”的一张纸上进行艺术构想和创作,且需要一次成形。刘通把在德国留学学到的机械制造知识融入剪纸,先进行缜密的计算,再画出复杂的折痕图,然后通过一系列科学数据,来确定纸张是否可以折起来。现代折纸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由一张完整的正方形纸折出来,不能裁剪、拼贴,折痕需要首先在脑海里构思,考虑先后顺序,如果不注意就会乱到返工,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折纸的难度。打格、22.5°设计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马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设计到完成的每个步骤、变化都离不开折纸人福尔摩斯般的推理,“真相”往往让人直呼不可思议。
这些挑战不仅没让刘通犯难,反而让他爱上了这种在限制中产生的艺术。随着作品越来越多,刘通逐渐意识到,复杂技法并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有感染力,所以,他舍弃技法,更关注折纸的内涵和表达。折纸不止是一种可供观赏的手艺,也可以变成一个个的发声体。
刘通听过一个故事:非洲某地的一个厨师要将一只蜷成一团的穿山甲杀死,厨师用尽各种手段也打不开这只穿山甲的身体,遂把它放在火上烤,但这穿山甲仍然紧抱成团儿,任烈火炙烤,丝毫不动,直到它的身体被烤糊、被烤焦。当打开这只被烤焦的穿山甲时,发现她的肚子里有一个半透明的宝宝。从这个故事出发,刘通创作了折纸作品《母爱》,现在被西班牙“Zaragoza Museum of Origami”博物馆收藏。
世界只剩最后一头雄性的北部白犀牛一事被报道之后,刘通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折纸手艺唤醒更多人对于犀牛的保护意识。他用一张100平米的正方形巨纸,折出了与真犀牛1:1等大的折纸犀牛,成片足有6米多长,3米多高,前后大概花了一年的时间制作完成。这个作品陆续在欧盟各国使馆及使馆文化中心巡展。
为了纪念自己最尊敬的折纸艺术家Eric Joisel,他特意创作了100个性格迥异的折纸人偶,其中唯一的“布玛”所指就是Eric ,其余99个都是他的朋友们,他们正如Eric擅长的人物创作那样,生动得就像他生活场景下各种形形色色的人。
他的许多作品还作为国礼,被各大博物馆收藏。作为一名折纸设计师,他已经已经实现了艺术上的成就,但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想着用折纸这个东西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刘通心里始终挂着一件事:折纸起源于中国,可真正把折纸艺术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人。业内人士口中常常提到的,也都是日本的折纸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每想到这一点,他都会更加卯足劲投入到自己的折纸创作中:一定要让中国的折纸艺术重新登上世界的舞台。
恰巧这时他收到了日本大使馆展览的邀请,他想要折一只中国龙出来,让世界知道中国折纸艺术的回归,这比他以往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复杂和困难。为了完美呈现这件作品,刘通绞尽脑汁,对龙身上的鳞片、龙爪、龙须等每一个部分进行精心设计和演算,而他的双手,也划出了数不尽的伤口。10个月之后,当这条栩栩如生的金龙出现在日本展厅时,现场一片惊呼。这件作品,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龙之魂”。看着《龙之魂》的身上那1444片龙麟,日本顶级折纸大师小林一夫根本都没想到中国能有如此技术高超的折纸大师,他叹道:“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没学过美术、没学过设计,一枚纯粹的理科男,原先在人民大学当老师。出于爱好在业余时间折折纸,没想到时间长了,竟把自己练成了折纸艺术的传承者。匠人,不过是用了所有的时间,把热爱的技艺传承到了极致。
刘通
80后理科男,中国人民大学讲师,折纸则是其业余爱好。在他手中,折纸是可以算出来的,他用一张见方的纸,就可以折出世间万物。他受邀担任米兰世博会中国代表团的特约设计师,其作品登上过折纸殿堂级杂志——西班牙折纸协会杂志的封面,并担任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