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家皮影戏酒店,他用一把刀刻出天下众生相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北京的什刹海胡同里有一家以“依皮成形,借光树影”为设计理念的皮影主题酒店,这家店按中国传统皮影戏中的角色“生、旦、净、丑”,设置了四种类型的房间,每间房都有对应的人物和历史典故,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预定。在酒店里不仅可以观看皮影戏,还可以和皮影艺术家互动,讨教一下皮影雕刻和表演。同时这家酒店还是皮影博物馆,皮影传承人汪天稳的北京工作室就设在这儿。


汪天稳,1950年出生于陕西华县,自小喜爱牛皮影子,12岁时被著名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收为关门弟子,如今有着“天下第一刀”的美誉。他的身上有着诸多标签,陕西省皮影协会主席、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皮影艺术雕刻鉴定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师、陕西皮影传承人,每一个都与皮影有关。

说起学习皮影雕刻的过程,汪天稳老师有说不完的故事。“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基本功。刻皮影讲究“刻皮走刀”,技巧都是苦练出来的,光是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尖推着牛皮走,这个功夫都要练三伏三九,整整三年功。当时他的手都练肿了,那时候只有12岁,个子还没桌子高,得站在凳子上练,刚开始是空手推,然后用右手压住左手手腕推,这是第一年;第二年就在上面压着两块砖;第三年就是吊着两块砖练。这个功夫每次只练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后就是练笔功。下午才拿刀子刻,先练刻手、花、胳膊,然后再练刻人物、宫殿等。”


皮影制作程序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做皮影,使用较多的是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 皮影制作程序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

  • 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

接受师傅两年多的精心传授后,14岁的汪天稳调进了华县文化馆。刚到文化馆工作,他便用一张半牛皮一口气制作了40多件皮影作品,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1981年汪天稳随恩师李占文赴京,携手制作了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设计的大型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受到政府的嘉奖。


从出师以后,汪天稳雕刻的作品就不断收到好评,自己也成了别人的师傅。汪天稳对华县皮影制作技艺最大的贡献,就是广收门徒,使华县皮影制作后继有人。除了有弟子门生百余人外,他还带动自己的弟弟、子女学习皮影制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汪氏家族为中心的汪氏皮影雕刻传承体系。已年过六旬的汪天稳不仅有自己的工作室,还成立了“汪天稳皮影艺术研究院”。现在陕西80%的皮影产品都挂有汪氏头衔,其中有真有假,但说明了汪氏皮影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 1982年汪天稳受邀为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设计、刻制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全套。

汪天稳

1950年出生于陕西华县,12岁时被著名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收为关门弟子,如今有着“天下第一刀”的美誉。陕西省皮影协会主席、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皮影艺术雕刻鉴定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师、陕西皮影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