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非常道

44
2014.5.9

家居商业反思:进步背后的浮躁

家居商业反思:进步背后的浮躁

编者按:中国家居行业发展30年,是否繁荣了商业,改善了民生,促进了文明。作者从商业文明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家居业在设计、品牌、流通、媒体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他也以具体的例子指出“真正的家居商业文明”的方向,说明中国的家居商业文明亦在不断缔造和传承。 [评论][返回栏目首页]

盛夫,独立媒体人,连线报告出版人

盛夫,独立媒体人,连线报告出版人

产品设计:仍在纠结设计与商业平衡

1920年代,当第一批职业设计师走出包豪斯学校的时候,工业设计或说现代设计就已经确立了它为现代工业化大生产服务,因为它就是后者的产物。

国内系统地引进工业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内地家具业发展时间相当,但是到今天我们还有很多设计师的思维仍停留于手工业时代。无论是在一些行业论坛上,还是一些设计师沙龙,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即认为设计和商业是相悖的,一些设计师也常常纠结于两者的平衡。

如果说设计与商业的对立思维还不算什么——因为总有些设计师认为自己是艺术家——那么业内将设计和原创设计区分就是更大的悖论了,这个不啻素质教育的提法,难道教育还有非素质的?

设计的本质是对各种关系的协调,《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能引起大的共鸣,一个原因就是它没有单纯强调食材、烹饪和口味,而是从人、物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视角来讲述,这也就根本地异于一般美食节目。

个别而言,中国设计师已经获得世界认可和尊重,但这距离中国设计成为一种群体力量尚路漫漫兮。我们的设计师该反思的是我们的产品设计是否适应市场的竞争,是否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传承和创新了家具文化,更重要的我们是否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品牌文化:"崇洋"心态泛滥

在国内家具商业从散货批发转型品牌专卖的时候,一些"聪明"的厂家找了品牌化的终南捷径——傍洋牌。尽管傍洋牌、假洋牌和产地造假在其他一些行业也屡不鲜见,但是洋名泛滥在家具行业似乎尤其严重。

来自意大利,来自德国,来自美国,来自北欧成了一些厂商的惯用语,甚至来自香港,来自台湾,来自深圳也成了某些内地厂商的曾用语。

如果说假洋牌和产地造假涉及商业欺诈的话,那么洋名泛滥则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社会消费心理。

我们以结果导向观察,中国家具企业10多万家,品牌系列数以十万计,但是真正被消费者记住的有哪些品牌呢?以我们在江浙沪所做的针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公司人问卷调查显示,传统家具品牌知名度在10%以上的有宜家(79.4%)、全友(47.8%)、皇朝(44.1%)、达芬奇(39.0%)、红苹果(25.8%)、曲美(21.3%)、顾家(15.4%)、联邦(11.8%),这里面除了外资商业品牌宜家和经销商品牌达芬奇外,几无前面所指的"洋名"品牌。(连线报告,2012)

从前述报告可见虚荣和急功近利是成就不了品牌的,被消费者记住的品牌往往有着普通的名称,洋名反而让其泯然众洋矣!

品牌是什么?最起码它不是商标。或许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品牌是一个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东西,它并不归属于企业。


商业零售:价格内战只会覆没民族品牌

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传导到家具行业以来,无论是行业还是媒体探讨"卖场过剩"占用了太多的话题资源,反而甚少触及在经济下行和充分竞争时期如何提高坪效和消费者研究等更为关键更为核心的问题。

根据华东地区消费者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家具会选择大型家具卖场(连线报告,2011),这有如中国大妈过去买菜去菜市场现在已经升级为大型超市或邻里中心了。但是通过社交媒体的舆论监控,我们发现这种购物模式体验感并不好,消费者逛家具卖场的心得可以归纳为"逛得累"(体量过大)和"看得晕"(产品同质化,价格不透明)。

长久以来家具行业没有广泛施行明码实价和明码实折有其原因,这个秘而不宣的行业规则维系着薄弱的厂商关系,但这也严重地阻碍了家具产业社会化、信息化和电商化的进程。

如果说高标低折是一种行业惯例的话,那么产品信息和标准的非透明化往往成为消费投诉的罪魁祸首,而导购和服务系统的非规范化又加剧了这种情况。家具行业作为习惯上被认为的低频关注度行业,而通常的新闻报道往往被"质量门"等负面事件充斥,这无疑将家具行业推向了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的不利境地。

家具零售价格普遍虚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高成本和低效率所致,显然这无论于行业健康发展,还是于商家于消费者都是不利的。

为了提高效率,很多商场和商家的惯用方式是"爆破营销",甚至已经将促销常态化。爆破营销短期内或对业绩提升有效,但长期而言对品牌损害很大。无数血淋淋的事实表明,价格内战只有一种结果,就是民族品牌的全军覆没。

媒体传播:行业媒体仍陷于B2B传播模式

在TMT产业(注)迅猛发展的当下,家具行业媒体还在抱残守缺着B2B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曾经契合于厂商将顾客定位为经销商的经营理念,但是现在厂商开始明白他们的顾客是消费者。

现实的困境是,不太了解家具行业的大众媒体偶尔做一些不专业的家具报道,甚至误导消费者情况时有发生,而比较了解家具行业的行业媒体在这上面无所建树,甚至罕有行业媒体将消费者情况反馈给行业。显然,在新商业时代未建构起与消费者、用户关系的平台都值得反思。

行业媒体的单向度传播模式已经日渐式微,一方面是因为行业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部分行业品牌开始向消费者品牌迈进,另一方面行业媒体受到财经媒体、消费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和营销模式的多面夹击,当然根本的原因还在行业媒体的固有传播模式并不能满足企业和从业者促进商业效率和价值传播的需要。家具行业作为一个民生行业必将直面消费者,直面生活方式,行业媒体亦然。

如果行业媒体总是热衷于关注"撤店潮"和"斗地主",热衷于黑公关和刊发倾向性报道,热衷于兜售各种奖项,鼓吹各种所谓"标杆企业"和"领导者品牌",那么行业媒体的公信力何在?

行业媒体是该回归媒体本质,践行媒体职责,发挥媒体行业和社会效益的时候了,而不是仅仅追求商业效益。

注:即电信Telecommunication、媒体Media和技术Technology。

行业特色:"特殊伦"禁锢行业思想发展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人类乃在于人类的同一性,文明之所以被称为文明乃在于文明的相通性。我们这几代人从小就被某种特色主义说教,让"国情论"掩盖了很多事实。

当一个社会产生了社会与政治危机,加上因迷失方向而产生了文化危机的时候,那是最需要意识形态的时候。(注)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一个行业,在中国任何一个行业问题本质上都反映为制度问题。

人们一般地认为中国社会是个"关系"社会,这种习气无助于政治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发展,而我们也一般地认为家具行业是个"人情"行业。

家具行业同样存在行业"特殊论",过分强调行业特性忽视了产业及商业的一般规律,这实则是在禁锢行业的思想发展。如果我们将"特殊论"和"潜规则"意识换做"企业家精神"和"职业态度",那么家具行业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中国家具欲立于世界家具之林,必按照世界家具之通则行事。健康的文化生态是人们尊重差异和多元文化,但前提是尊重常识和普世价值。世界文明和而不同,同一性和差异性共存交织,这样文明才能得以繁荣演进。

注:语出克利福德·格尔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象征人类学代表人物,此句出自《文化的诠释》(The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es)。

真正的家居商业文明在哪里?

那么,真正的家居商业文明在哪里?

澳珀尊重民族文化和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设计师品牌的商业化;红苹果以其卓越的品控、供应链管理和高性价比,促进了家具平民消费;美克美家引进成熟的国际零售模式,结合实际状况,确立直营连锁模式,打造了家具行业少有的零售品牌;亚振恪守欧典家具"极致"传统,赢得了行业和消费者双重口碑;曲美积极探索传统家具新模式;尚品宅配开创家具大规模定制先河;美乐乐走出家具O2O电商模式新天地;日日顺将家居服务提升到新境界……

结语

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真正的家居商业文明正在不断缔造和传承!

往期回顾


凤凰家居

关注我们的微信

凤凰家居微信

责任编辑:杨彬起 微博

咨询电话:020-8527 6220-860

投稿邮箱: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