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本草中国》记录片靠什么PK周五明星综艺】

从神农试百草开始,中草药体系的形成正是用时间记录了“人类与大自然的相处方式”的摸索。然而,至今中草药并未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近期,一部拍摄画风如“舌尖上的草本”的纪录片《本草中国》在扎堆的综艺真人秀中出线,豆瓣评分8.3,以傲人之姿霸气杀入周五黄金档,与明星众多豪华炫目的综艺节目正面碰撞。这是一部带着浓郁草本芬芳的中医药文化纪录片,在娱乐大时代里引领一场国粹文化回归现代视野。


纪录片第一集《时间》首先介绍的是陈皮,广东“三宝”之一。顾名思义,以陈者为贵,它是历久弥新最好的注解。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在浩瀚历史中,如何让一种中药逃过腐烂粉化的命运,从而获得不朽?而这恰恰是陈皮的神奇之处。纪录片通过陈永涓女士,陈体全(陈李济制药厂创始人之一)第十一代传人,讲述陈皮的传统制作方法。陈皮的原材料来源是新鲜的柑橘,产于江门新会。只取皮,不留柑,这恐怕也是只有江门新会才有的奢侈。


  • 纪录片的第一集《时间》即讲述了一批中药人探索探索中药与时间之间微妙的关系,制作中草药是一门精致的手艺活。

  • 只取皮,不留柑,这恐怕也是只有江门新会才有的奢侈。

  • 将皮与果肉剥离,晒在太阳底下烘干。剥皮的方法有二三刀开皮,从果顶开三瓣,留果蒂部相连,称为“正三刀法”。还有对称二刀法,从果侧两肩弧,二刀开三瓣,留果蒂部相连。无论何种刀法,皆保证果皮完美。

  • 接着是陈皮炮制,将陈皮铺晒于地上进行烘晒。新鲜的果皮需要年年晒,日日晒,旧皮则是定期翻晒。采用纯天然制作方法,任何非自然烘干的手法都是禁忌。

  • 晒干后的果皮用麻绳片片串起来,并悬置在灶台上方。灶台燃烧起干柴烈火,生起浓浓炊烟,而陈皮就是在炊烟之中慢慢陈化,这即是灶台熏皮的古法。而且要历经数个春夏秋冬,才不负“陈皮”之名。

镜头转向浙江桐庐,一个退休的药厂老厂长王良春向观众展示制红曲古法。红曲以籼米为原料,经红曲霉菌接种于大米上发酵而成。最早发现于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应用历史,它既是中药,又是食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评价它说:“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奇药也”。


制曲是中药炮制中耗时最久的方法,现代社会都是用机器制作红曲,而王良春想用手工制曲,也表示替祖辈的手艺和传统还个愿。他不紧不慢地一步一步地进行每一个制曲步骤,拿捏着时间的刻度。


制曲第一步是先把米淘洗,然后浸泡上一整个晚上,第二天才能进行蒸饭的步骤。饭要蒸得恰到好处,否则会影响到质感。接着将米铺撒在地上,再倒入红色的红曲母,这是让米饭蜕变的秘诀。搅拌均匀,让米饭和红曲母彼此渗透,然后就等着一场神奇的演变。


  •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评价红曲说:“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奇药也”。

  • 制曲第一步是先把米淘洗,然后浸泡上一整个晚上,第二天才能进行蒸饭的步骤。

  • 王良春退休后的日子云淡风轻,可以坐在打理一下瓜藤,和邻居下下棋,也可以就一个人坐在门前的石凳上喝喝茶,好不悠闲。王良春觉得自己有大把的时间等待慢慢发酵。

  • 这个传统工艺发酵要等待六七天,而且每天都要观察曲的发酵情况。检验步骤是用手指插入米堆中央测温,发酵会感受到温度上升,则要洒水浸曲。

  • 现代科技进步,早已舍弃手工制曲的方法,手工制曲的工艺自然而然脱离大众视线。王良春也把他最后手工制红曲的工具捐给了中药博物馆。他的眼里还存留着不舍,那是对他制曲事业和手艺的眷念。

除了他们两位,纪录片还讲述了山东德州的老中医张荣恩,祖上六代行医,传至他这一代已渝百年;贵州德江土家族少年田旭林,大学毕业后抛却都市繁华,执意回乡种植天麻追逐梦想,回报故乡;以及上海药农与时间赛跑在适时的时节采摘药材藏红花的故事。


冬去春来,夏末秋至。对于四季的更替,中药人有独到的见解。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这些以季节命名的药材,不仅凝聚着先人洞悉时间的匠心,也暗藏着千百年来约定成俗的规矩。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摸索着与时间相处之道。赶时间,似乎有一股较劲的味道,而等时间,却呈现了另一种处世哲学。”这是纪录片传达对时间的思考,紧赶慢赶,每个生命都会在各自的选择中达成自身与时间的和解。


  • 纪录片《本草中国》

  • 纪录片《本草中国》

  • 时间是无形无影的力量。在亘古不变的生命轮回中,有的人被时间改变,有的人丰富着时间的意义。

《本草中国》

《本草中国》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挖掘拍摄的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摄制组前后花时两年多,踏遍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地区,探索和记录近50味药材和中药人的故事。以“本草”为切入点,以温暖真实的视觉力量挖掘和记录隐遁的中医药故事,深度解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远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