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高墙里的宫廷钟表修复男神】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故宫内那些文物的修复过程,讲述了故宫高墙内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原来他们的生活也是这样的平淡无奇。纪录片既满足了观众对故宫神秘高墙内的想象,观众直呼过瘾,并表示三集看不够,更向观众展示了文物修复师安静的匠心世界。


王津师傅是故宫里的宫廷钟表修复师,负责修复损坏的钟表,并恢复钟表的演艺功能。他温文尔雅、手艺高超,说起话来都自带软化人心功能。


在纪录片中,他戴着放大镜、手持工具,专心修复一座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试图让钟顶上铜制的小鸡翅膀能随音乐动起来。这座钟表的主人是清代乾隆皇帝,它除了有报时功能,更具观赏价值。钟表的顶上有个"农场",农户、家禽、模拟流水全都生动地展现。

  • 刚出库房时,这座钟非常残破,他为自制一个齿轮,耗时一周用小细锉在齿上"找"点,与原件严丝合缝。

  • "齿轮的咬合,就是几毫米的事儿,差一点都动不了。"修复中,每个自造零件都得和原配件吻合。

  • 为自制一个齿轮,王津需要用小细锉慢慢在齿上"找",以求精确。"一个零件花几天、一周做,都很正常。"

  • 历时8个多月之后,这座钟的各个零件终于都能活动了,复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

但这并不是王津经历的最大挑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参与修复铜镀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钟,几个修复师傅一起耗时八九个月,才将钟座上的凉亭、雄鸡、盘蛇、栖鸟修复如初。2010年,他参与修复了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制造的"老人变戏法钟",与专家、助手耗时一年才恢复这座古董钟的变戏法功能——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变色,小鸟张嘴摆翅。


一件待修的钟表运来,需要先拍照记录、制定修复方案,经过拆解、清洗、补配、组装、调试,直至运转正常,才能进仓库保存。最麻烦的就是碰上软毛病——所有工序都完成了,但装上若是不运作,就得拆了重新检查,有时候一个小毛病能琢磨上几天。修复钟表除了组装好全部配件,还得让钟表运作起来,这则要求钟表修复师面对零碎的器件和枯燥漫长的工程要有极大的耐心。

  • 片中讲到修钟表的耐心,王津微笑着,意味深长地说:"干这一行就要坐得住,老师傅说,如果真干不下去了,那就去外面溜达一圈,回来再干。"

  • 王津师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 王津坦言,还有5年他将退休,经手的钟表能修一件算一件:"故宫院藏的钟表都是精品、孤品,我们一辈子可能只修复一次,碰上了就是缘分,不管花多大力气也要把它修好。"

纪录片热播后,众多观众表白"要嫁给王师傅","王师傅是故宫男神","王师傅我要给你生个表"。面对自己的走红,王师傅只淡淡地回应说:"吸引大家的是我手中精美的钟表,而不是我本人。"


谈到未来的发展,王师傅说:"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如果可以的话,我也会尽量帮新来的年轻人联系海外学习的机会。故宫钟表馆藏过千,修缮需要一代代人共同完成,即使有朝一日全修完了,定期的维护和保养都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 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和特殊生命体验,也是与自己对话的体验。王师傅在片中表达了自己对时间的感慨。

  • 纪录片的导演叶君也说对王师傅的时间观印象深刻:"我觉得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世界和时间感是与我们不同的,在修一个三元桥只需要48小时的今天中国。他自己也说了,只有真心喜欢才坐得住。"

  • 有观众称赞这是工匠精神:"印象中的大国工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温暖而谦逊,执著而内敛。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起某个职业的脊梁。"

  • 片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人,王师傅站在自己修好的陈列在展览区的钟表,发出这样的感慨。

  • 王师傅的儒雅敦厚是一种由内而外透露出来的自信底气,是对自己工作深沉的热爱。手上的文物对于他而言,并不是一件死物,而是如人一样的活物,修复文物的工作便充满了灵气和人情味。

王津

王津师傅是故宫里的宫廷钟表修复师,负责修复损坏的钟表,并恢复钟表的演艺功能。他温文尔雅、手艺高超,说起话来都自带软化人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