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不结婚不上班,当“全职女儿”5年,吃住全免很快乐:家里蹲也是新职业!

36岁不结婚不上班,当“全职女儿”5年,吃住全免很快乐:家里蹲也是新职业!

全职儿女,几乎成为当下年轻人,最流行的职业之一。

豆瓣小组“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将其定义为“一种新型脱产生活方式”——

指年轻人寄居父母家中,以劳动换取经济支持,例如主动承担家务活,主打陪伴父母等。

小红书上,关于“全职女儿”的话题,已超过2000万浏览量;

一位粉丝数仅349的博主,发布“我妈让我做全职女儿,一个月给我4000”的笔记后,收获超2.6万人的点赞。

底下有近5千条的评论,看法各异。

有人认为这是“新型啃老”;也有不少人觉得,这不过是一种“过渡状态”;还有人羡慕“有家人托底的感觉真好。”

我们联系到“全职女儿”文煊,这是她和父母共同生活的第6年。

文煊今年36岁,单身未婚。

30岁那年,刚搬回父母家,一晃五年过去,她笑说:

“没想到30岁后,喜提一个新职业。”

在她看来,全职儿女,是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活法。

尽管与父母同住的矛盾无处不在,脑海中闪过无数次离开的念头。但在这几年里,她也慢慢找到,与父母相处的平衡模式。

我们或许能从文煊的自述经历中,了解作为全职儿女的真实处境。

从事业型女性到“全职女儿”,是我从未想过的身份转变。

30岁那年,同龄人忙着结婚生孩子时,我选择了搬回家跟父母同住。

与其他人有些不同,我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被迫成为“全职儿女”。

最早在2018年,小十岁的妹妹,准备出国留学,这意味着有三四年时间,父母身边没有子女相伴。

而我,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后,突然也想要停下脚步,休息一下。

很多外力的合成,促使我做出决定:从香港回到上海。

一开始我有些抗拒和别扭,这要追溯到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忙于生意,没空管我,3岁大被送到全托幼儿园;10岁时又被送去英国伦敦读书,一年回国一次,直到大学毕业。

独立这个词,打小刻在了我的骨子里。

长大后,独居生活成为常态。

22岁来到香港,竞选港姐进TVB,入职世界百强WPP,3年后辞职创业。后来又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出差飞往世界各地,即便逢年过节也很少回家。

可以说从小到大,我和父母极少长期生活在一起。

2010年参选香港小姐,进入前十|合照左一为文煊

反而是这五年,一家三口同住一个屋檐下,我才有了真正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机会。

在家的头两年,我没完全闲着。

起初只是感兴趣,报考上戏表演进修班;第三年准备考研,居家复习备考,再到成功上岸。

目前是上戏2021级表演系,一个大龄的在读研究生。

研究生课程安排灵活,不上课的时候,我多数都在家,一天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早起遛狗喂狗,给爸妈做早餐,帮忙干家务活;教父母玩智能手机,偶尔陪爸爸打球,带妈妈去看戏剧;把每天看到的新闻、最新的资讯,随时分享给他们。

与妈妈的合影

最大的好处是经济压力小了。

对比过往,每月房租要去掉5万块,如今在家包吃包住,我已经很知足了。

工作多年积攒下来的存款,也能负担得起日常的开支,过节为爸妈准备点小礼物,每年带他们出门旅游一两趟。

尽管现在收入减少许多,但大额的开销也少了。

整体而言,生活也算过得舒适自在。

老实说,这几年相处下来,我有过无数次想搬出去的念头。

最持久的矛盾是结婚这件事。

临近30岁时,我被催婚得最凶,有一年全家出国旅游,就因为我还没有对象,被我爸在机场大骂不孝,甚至上升到家族耻辱的程度。

虽然这几年下来,他们的态度缓和了不少,言辞上不再那么激烈,但平时在家,总是有意无意提上一嘴:哎呀谁家小孩结婚了、生娃了。

言下之意是,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抓点紧了。

在他们老一辈的眼里,好像没有婚姻,就没有未来。

从我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都是“初恋定终身”,一辈子只谈一次恋爱,然后跟对方结婚成家。他们那一代人,又好面子,自家女儿年纪大了不结婚,遭受不住异样的眼光和非议。

面对婚姻问题,我们都有改变。

我逐渐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也在学会接受现实,可能是这几年看多了,身边人离婚的、二婚的,冲击到他们的婚恋观,结了婚未必就有好结局,不如就看淡一些。

而33岁决定考研,又成了另一个导火线。

在进修班学习的过程中,我慢慢确认了自己对表演的热爱,才决定参加2020年的全国考研,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系。

但这一选择,并不被父母理解。

他们觉得30多岁的人,再花3年时间,读一个毫无用处的专业,怀疑我是在逃避社会责任。我爸甚至因此和我冷战了大半年,我们就每天不说话,互不理睬。

紧张的家庭关系是慢慢缓和的。从决定备考的那一天起,我天天忙着上课、自习和面试。刚好是因为住到一起,这些他们都看在眼里,意识到我不是说说的而已,也就不再拿这件事来说我了。

第二年考研上岸后,随之新的问题出现:

你考上之后能干什么?要继续读博、留校任教吗?

倒退回几年前,要是因为观点不合,或是言语上起争执,我根本没有耐心去沟通。现在我会尽量放平心态,尝试和他们解释清楚。

我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们常常是嘴硬又心软。

很多人不相信,作为帝国理工学院本科荣誉毕业的“学霸”,从小我妈对我说得最多的话是“你不行,你这样考不上大学的”。

早年人生中很多重大的决定,或多或少都有他们来干涉。但落在行动上,他们永远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人。

在我们家,我是第一个正经的研究生,得知我考上后,他们其实是很开心的,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打电话,主动告知这一好消息。

和父母同住的这五年多,我对他们的看法改变许多。

他们今年都60多岁了,处于半退休状态。作为转业军人,从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到打拼了大半辈子,即便到了退休的年纪也不肯完全休息。

在我自小的印象中,爸爸妈妈很厉害,什么都懂。但这几年下来,我慢慢发现,他们正在老去。

我爸年轻时在职业篮球队待过,记忆中还停留在他当年的状态,球场上意气风发,举手投篮很轻松。

但上周我陪他去打球,能明显感觉到,他的体力不行了,跳也跳不动了,投球时连篮筐都很难碰到。

和父亲一起玩篮球

现在手机上的各种功能,我爸妈也都不太会用。

去年因为疫情封控,家里物资短缺,我就带着他俩一起团购抢菜。我妈为了我,戴上老花镜开始琢磨,怎么玩抖音、小红书等。

最遗憾的事是外公去世了。去年9月,他在家中平静离开,刚满95岁。这一次,我就陪在他身边,此前每个礼拜,都会去看看他,陪他说说话。

回想十多年前爷爷走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国外读书,赶不上见他最后一面。那种感觉,像是填补上过去的缺憾。

见证父母的衰老,经历过生死离别后,我的想法也在发生变化——自我的价值感,是会随着人的不同阶段而转变的。

以前我会觉得,年轻就要努力拼搏,必须通过工作收入来证明自己。但在加班熬坏身体,甚至严重到进过ICU后,我开始反思,赚钱到底是为了什么?

现在我不再那么拼命了,如今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我会优先选择后者。

因为我的父母正在老去,陪伴他们的时间更加宝贵。

工作日常|排练话剧

“全职儿女”能干几年呢?

就算家里经济条件允许,父母全力支持,自己心理上也会有负担。

我始终觉得,人要有自由选择的能力,既可以在家当全职女儿,也不怕在外做个打工人。

我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自己。

目前对我来说,是一个“过渡期”。因为这几年在读书,才能安心在家和父母相伴;还有一年毕业,我也要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

演员是一个很被动的职业,论年纪我也没有任何优势。

后来我尝试与自己和解,表演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但也会做好两手准备,有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这样人也会更有底气,去接自己心仪的剧本,拍自己想挑战的角色。

排练话剧、进组拍戏的日程不固定,可能是这一个月很忙碌,很快又进入了“失业”状态。

往好处想,只要有空闲,我都尽可能陪父母,这也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现在回头看这五年,个中感受错综复杂。

但我很幸运,能有这么个机会,做一回“全职女儿”,弥补年轻时在外而错过的家庭时光,和曾经与父母相处时产生的裂痕。

(文章来源:麦子熟了,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