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心了!城里老破小,哪有村里的别墅香?

我变心了!城里老破小,哪有村里的别墅香?

记忆中“城中村”的房子,好像都差不太多,破旧、拥挤、脏乱……总之,印象分不高。

但在厦门的集美半岛上,有这样一座小白房子,它建在一众村屋之中,精致小巧,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回村建房的故事,我们听过很多。但和屋主深聊之后,我才发现:和表面看起来不同,这是间十分“合群”的房子。

为什么这样说?还得从它和主人的经历讲起。

走过世界无数角落,

还是小村子最得我心。

屋主许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

因为在海边长大,她十分着迷于自然风光,喜欢在海边散步,看日出日落。

许女士在散步时拍下的日落

许女士在散步时拍下的日落

这里的气候、环境和人文,都让她钟爱到无法离开,“即便是多次出国、去过不少城市,每次下飞机都忍不住想,还是厦门好。”

从事着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教育工作的她,也将这份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疗愈孩子们的一个载体。所以她把工作室也建在山脚下的一处村庄里,到家只有半小时的车程。

许女士的丈夫也是厦门人,我们开头提到的白色房子,就是先生家的祖屋,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的一处城中村里。

村子的俯瞰视角

村子的俯瞰视角

村子离山不远,山里的水会流到村中。

先生说,本来每一家门口都有一条水道,水很清澈,白天大人洗漱,晚上孩子们抓鱼。可惜现在没有了。

一对母女正在村边钓鱼

一对母女正在村边钓鱼

虽然村子周边有很多小型工厂,房屋密集,也比较杂乱,但村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夜晚时分,也有种静谧的美好。

一家人饭后在村里散步,许女士拍下了先生和女儿的背影。

孩子们会在溪流中玩耍打滚,衣服和头发都湿透了,脸上还洋溢着童真的快乐,实在应当感谢自然的馈赠。

许女士的儿子在自然中

许女士的儿子在自然中

许女士说,“村子里的大部分人,都选择留在了这里,村里地方大,人也少些,少了大城市的嘈杂和压力。现在生活也挺方便的,习惯了村里的生活,也就没那么想去城市了。”

不走乡村土奢风,

靠精致+舒适打动家人。

许女士的家,是一栋 4 层半的白色小楼,一层和屋顶都有花园。

当初要改造这栋房子,主要的诉求就两点:能住下一家 9 口人;有独立的院子。

家人们很放心许女士,把设计交给她来把关,于是她找到建筑师郑磊,完成了这次祖屋重建。

这里住着许女士一家四口、先生的大哥一家四口、许女士的公公一共九口人,在当今真算是个大家庭了。

一层,是一家人的公共空间,进门是一条长走廊,1.5 米高的木围墙,隔开了庭院和外部空间。

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院子里是许女士打理的花花草草,角落里还种着一棵香橙树,院子里有颇具闽南特色的茶桌,左邻右舍也常会坐这里喝酒打牌。

进入房子内部,就是宽敞的客餐厅+大厨房,因为家人个个都是大厨,一家老小每天坐在这吃饭、互嘲厨艺,热闹极了。

到了二层以上,就是家人们各自的私密空间,二三层是大哥和侄儿们的房间,四层是许女士一家。

二层空间+二三层平面图

二层空间+二三层平面图

家人们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卫生间,每一层也都有公用的起居室。

四层的起居室、卧室+平面图

四层的起居室、卧室+平面图

顶层做了许女士常用的书房,还有一半是屋顶花园。

斜顶设计看似鸡肋,建筑师却运用得十分妥帖。

测算好距离,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矮凳,引导坐卧,完全不担心碰头的问题,还把视线、动线的焦点,都引向了花园的长窗。

令许女士意外的是,原本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喜欢鼓捣花花草草,但入住之后,她发现大哥一家也慢慢折腾起了这些。

大哥会弄弄一楼的植物,大嫂会给花瓶换花,这在他们的以往的生活中是没有的。

本以为人是房子的主人,能改变房子的样貌,殊不知我们也在被房子影响和改变着。

居住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影响着居住者的行为、生活,或许就是好设计带给屋主的价值。

一层客厅上空

一层客厅上空

其实,房子刚落成的时候,大哥的心里还有点落差,觉得不够“豪华”。

但一住进去就发现,这个家足够舒适、好住,处处都是为居住体验花的心思,越住越满意。

楼梯间也是细节满满

楼梯间也是细节满满

包括由于城中村房屋密集,左右邻居的房子又高,采光成了很大的问题。

建筑师就从日照分析入手,在上午两小时能享受到宝贵阳光的区域设置卧室,下午太阳绕到西侧,就在这边设置起居室。

局促的楼间距

局促的楼间距

而既然西侧临街,就把房子向东移,在西边让出个庭院,缓冲西晒和噪音,一举多得,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对群居的向往,

是中国人不变的乡土情结。

不少住在城市中的人,都会感叹人情疏离,可许女士的村子里,总少不了人来人往的热闹——

自家的院子里,没事就聚着村里的人,喝酒的、打牌的、闲聊的,从没断过。特别是许女士的婆婆生前人缘很好,家里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

从庭院入口看向玄关

从庭院入口看向玄关

建筑师郑磊对此也深有感触,“临乔迁的一个下午,天气很好,屋里还忙着收拾开荒,村里的老人已开始陆续聚在花园里,晒晒太阳,喝茶打牌,有在家一般的自如。”

花园里的水池

花园里的水池

村里人很爱热闹,保留着很多传统的闽南民俗,特别是遇见亲人的生辰、忌日,必定是要宴请一番的。

“他们好像对于生、死这两个日子特别重视”,许女士说到这里突然感叹道,“现在想来,村里人过得也很哲学啊。”

村子周边

村子周边

这个村子不大,一共就几十户人家,以前多是同村结婚,算起来十有八九都是亲戚。与人口流动性很高的城市不同,这里具有极强的地方色彩,人与人之间有着紧密交织的关系网络。

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所说,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村里的孩子们,在新修的步道上结伴散步。

这样紧密的群居状态,也扎根在村民们的思维里,在建筑师和村民的这段闲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做基础施工时,村里有位老人来围观,问建筑师:“搞个地基干嘛这么麻烦?村里没人这样盖房子。”

建筑师解释,这样更牢,地震来了也不怕,老人却笑了:“如果地震来了,其他房子都没了,只剩一家孤零零的留下来,又有什么意思?”

想了解中国,就跨不过去乡土。

村落社群也好,家族群落也罢,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联结,无法被轻易剥离。即便是走出家乡,故土始终是根一样的存在。

这是许女士留在这里的原因,也是祖屋贯穿始终的设计内核:以家族为根基,要具备“有节制的精细”和“可辨识的得体”。

而在一众村屋之中,这栋小白房子的确做到了某种平衡——有独立的属性,又能融合于故土。想来这不只是房子的气质,也是屋里人的追求所在吧。

(文章来源 好好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