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结束了6个月的“太空出差” ,平安归来!他们也成为了我国有史以来在轨任务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乘组。
从人造卫星到载人飞船,人类对太空宇宙的好奇与探索从未停止。UFO、外星人、火星定居实验……神秘的太空也成为了不少艺术家的灵感源泉,他们的作品承载着人类对浩瀚银河的自由想象。
今天就带大家遨游宇宙,欣赏那些与太空相关的艺术作品!
01
以艺术定格
探索宇宙中有意义的时刻
1964年,俄罗斯为了纪念在航空上取得的成就,修建107米高的宇宙征服者纪念碑。纪念碑的外形是一枚高耸入云的火箭,下方喷射出引擎燃烧的尾焰。
纪念碑的基座,是首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尤里·加加林的形象,他的动作仿佛是在登上征服太空的台阶。
在加加林形象背后,还有航天工作者的群像雕塑,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才使人类踏入宇宙成为可能。
谈起宇航员,鲜有人知的是,太空的第一个征服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名叫莱卡的小狗。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卫星能升空,那么人类是否也能进入太空呢?
这是个伟大的构思,但是直接以人来试验的话太过冒险了,于是科学家们将目光转移到动物身上。经过筛选后,流浪犬莱卡成为了“幸运儿”。
不幸的是,莱卡在太空旅行中离世。为了纪念它,研究所附近建起了一个两米高的纪念碑,其外形是一枚类似于手掌形状的火箭,小莱卡站在上面。
02
建筑语言
精妙表达天文学概念
上海天文馆运用轨迹、球体、曲线、悬浮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
主建筑以优美的螺旋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建筑外围大量采用弧线设计,引入螺旋形绿化带,以象征天体运行的曲线之美,整个建筑形态看起来是柔软的、适应的、流动的,处处体现出科技感与未来感。
走近天文馆,头顶就是金光闪闪的圆洞天窗,它是国内首例——长36米、跨度61米的钢结构大悬挑。
球幕影院,从远处看去,就像一个天体漂浮在空中,阳光从镂空的圆环投射下来,会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圆弧,随着时间推移而在地面移动。
顶层的倒转穹顶是一个直径约45米的、倒覆的铝合金球形网壳结构。形似巨碗的倒转穹顶,采用了与常见的“穹顶”相反的构造。
阳光透过穹顶的天窗洒向中庭,人们置身其中,好像走进了一处与凡世隔绝的山谷,只留下头顶一片纯净的天空“与天对话”。
独具特色的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幕影院这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三体”结构,同椭圆形的“轨道”一起,完美诠释了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03
外星人与UFO
建筑师魔幻作品之源
建筑师Dries Kreijkamp在荷兰的小村庄修建了一组形似外星人客舱的房子,名叫Bolwoningen。建筑师在混凝土中加入了玻璃纤维,以维持完美的球形表面。
每个白色小球直径5.5米,面积55平方,固定在一个圆柱体底座上。每一栋都是3层楼的住宅,配有起居室、餐厨、卧室以及储藏间。
这里连窗户都修成圆圆的,好像宇宙飞船的舱门。
这些雪白可爱的球形房屋,和周围的村庄格格不入,就像是外星人降落在这里的飞船,结果忘记飞走了。
除了球形,飞碟形也是建筑师的心头好。
乌克兰基辅的飞碟信息研究学院,坐落于车水马龙的闹市区,犹如一个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UFO。
其创作灵感来自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太空竞赛,建筑师将对太空时代的奇特幻想置于城市的街景,创造了一个魔幻的“科幻场景”。
巨大的碟身栖息在正常的方形建筑之上,配以基辅阴冷低沉的天空,末世压抑感油然而生。
芬兰建筑师Matti Suuronen同样以飞碟为创意,设计了“未来之屋”。
“未来之屋”其实是用于度假的滑雪小屋,高4米,直径不到8米。墙体采用玻璃纤维空心外壳,保温良好。底部则以钢架支撑,易于在险峻陡峭的雪山中修建。
为了便于运输,小屋可以拆分成16个小部件,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它可以现场建造,也可以用直升机空运。滑雪季过后,小屋即可回收,现场只需要长期放置四个混凝土墩。
它座落于高加索山脉上,仿佛一座登陆地球的外星飞船。
通过下拉的舱口梯子进入房屋内部,房屋由于集成了聚氨酯绝缘和电加热系统,可以快速从-20度加热至适宜的温度。因此它在高加索的高寒山上,也能提供一个如同木屋一般的温暖与舒适。
04
移民火星与月球
未来太空建筑的畅想与实践
你是否幻想过,随着新技术的进步,太空不再是只有宇航员才能体验的地方,而是你我在有生之年可以体验的领域。如果给你一次离开地球的机会,你想去哪?
OPEN建筑事务所、小米联手设计了火星生活舱,将科技的进步融入建筑,希望打造火星居住的最小生活空间原型。
这个房子其实非常小,只有 2.4㎡,可以非常方便地运输。小而坚固的它可以在火星的恶劣的环境中使用。
生活舱是一个“智能之家”,配备了全套智能家电设备,优化可使用的空间和资源。
更特别的是,生活舱还自带有回收能源设备,探索太空生活的极致低耗状况。它通过热量、凝结水滴和其他由所有电子设备产生的二级产品的再循环,实现能量、水与空气的循环利用,使资源消耗最小化。
德国建筑事务所ZA Architects也大胆设计了一个“殖民火星”计划。
他们试图建立一个大型地下隧道网络,占据这颗红色星球。通过现代技术和机器人,计划在火星的玄武岩上,凿出巨大洞穴。
之后,再在这些巨大的玄武岩洞穴中,制造地下冰川来保障氧气和水的供应。
而除了火星,月球也是不少建筑师心中的理想居所。
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与欧洲太空总署合作设计“月球居所”,尝试用3D打印在常年有太阳照射的月球南极建造房屋,小屋可容纳4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3D打印技术现被公认是在外太空建造建筑的最可行手段之一。
结语
从震撼人心的《三体》小说,到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再到今天分享的天马行空的建筑作品。艺术家以细致的笔触塑造了他们心中的宇宙面貌,无垠的太空成为了人类想象的最佳归宿。
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我们也期待着,人类能一直突破艰险,勇往直前,看见更大的“世界”。
(凤凰网家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以商业为目的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