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飞行事故七日祭当天,
事发地附近村口摆满了悼念的菊花。
花店老板说,
“一位送花者强调一定要132朵。”
这是普通人纯粹而真诚的纪念。
东航空难七日祭村口摆满菊花花束
灾难过后,
除了满目疮痍下的眼泪,
除了蜡烛花束里的悼念,
除了燃起希望中的重建,
艺术又该如何纪念呢?
01
裂缝与希望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整座城市甚至全国陷入沉寂与悲痛。
随着建筑轰然倒塌,尚来不及思索,多少人的生命之光便熄灭在废墟里,多少个家庭失去往日生机。
汶川地震受灾区
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有69227人遇难,374644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
灾难时,抢险救灾,多方援助,在绝望与泪水之上架起一座希望之桥。灾难后,每个人心中的铭记都是纪念与缅怀。
地震中被困废墟36天最终被营救的猪,被取名为“猪坚强”,成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动物之一。十三年后,它因年老衰竭而离世之际仍然没有被社会遗忘。这是社会层面和个人心底对坚强生命力与自我超越精神的铭记。
猪坚强
而在艺术领域,纪念也在生生不息。2010年末,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开工建设。
在重灾区北川老县历经劫难的土地上,地震遗址被保留。按照“自然、简朴、生态、科学”的八字方针,纪念馆主体逐渐建成。
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
其整个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局部翘起露出地面,象征新生和希望。
纪念馆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着“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
汶川地震遗址
建筑的中心被做成时钟的形态,其中两条最严重的裂缝组成了时针与分针,纪念着地震爆发的14点28分。每一条细碎的裂缝里都铭记着灾难里的每一声殷切呼唤,每一个动人故事,每一缕尘封记忆。
主体建筑“裂缝”
然而,该纪念遗址并非要把灾难的苦难回忆永久地留在这片土地上。相反地,用于纪念的艺术形式可以汇聚起更广泛的长久的缅怀,也可以化作面向未来的力量与面向新生的勇气。
02
双子深渊与“何处惹尘埃”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世贸中心双子建筑遭到攻击后接连倒下,其余建筑也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坏。官方指出,遇难人数高达2996人。
世贸双子楼废墟
2004年1月,以色列建筑师迈克·阿拉德的作品“倒影虚空”脱颖而出,成为该灾难纪念的最终方案。
纪念馆入口处引人注目的是世贸遗址南缘一角,两根直指天空的三叉戟钢柱,其取材于原先双子楼建筑的一部分,是清理废墟时发现的。醒目着直入云霄,象征着人们克服灾难的勇气与面对未来的希望。
三叉戟
灾难里,双子塔留下了两座破碎的大坑。该设计方案将大坑建成两个占地4000平方米、深达6米的方形水池。高楼已然不再,却化作深渊,将某些记忆被永远封存。
水池被四周的人工瀑布包围,瀑布之水又逐渐汇入池中深渊。它隔绝着市区车水马龙的喧嚣,过滤着不太柔和的太阳光线,给予遇难者与缅怀者肃然与安宁。
世贸中心水池设计
池边的斜坡是通往纪念馆的道路,越向内部深入,水声愈发明亮。进入底部最深处时,来纪念的人们面对着水池,置身于水帘之后。
四周的墙面上则是不按任何顺序地刻着911事件与世贸爆炸案中死难者的名字。水幕里,瀑声中,泪帘下,庄重的氛围寄托着对逝者的怀念与对新生的希望。
美国民众缅怀死难者
此外,中国艺术家徐冰也历经了灾难的全过程。据徐冰阐述,事发时哈曼顿的地上被灰尘覆盖,像雪一样。在事发后世界惊慌失措的几天中,他收集了911事件中的灰尘,并以此为灵感创作出具有纪念意义的艺术作品——“何处惹尘埃”。
艺术家徐冰吹起尘埃
徐冰将收集到的尘埃挥洒在展厅地面上,其上镂空显示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中国禅语。从整体上看,这份艺术肃穆宁静,又蕴藏危机与紧张。哪怕微风拂过也会尘土飞扬。
这份尘土的意义不仅仅因为它来自于事发地,此外,它也是以往日子里的寻常与特殊一天的意外的融合体。一粒粒尘埃属于倒下的建筑碎片,属于遇难者质地的灰烬,属于寻常与不寻常的特殊记忆,仿佛永恒的纯粹。
“何处惹尘埃”作品
美国作家安诸·索罗门对着这份艺术作品感叹道,“过去10年,关于‘自由塔’以及9.11纪念碑的、冗长而毫无结果的争论中,没有人注意到,其实这座纪念碑早已在那里:就是那些尘埃本身。”
03
168把空椅子与幸存者之树
1995年4月19日,美国俄克拉何马城的默拉大楼遭到恐怖主义袭击爆炸。据统计,在这次恐怖主义袭击中共有168人罹难。
随后修建的纪念堂有一座倒影池,其上有两座刻有时间的大门。一扇雕刻着9:01,另一扇雕刻着9:03,而水池本身则代表着爆炸的那一瞬(9:02)。
时间门
纪念堂南侧是一片由青铜、玻璃与石头制作的168把椅子,每一座椅子上都雕刻着一位死难者的名字。
从远处看去你会发现椅子的大小并不相同,那些小一点的椅子代表着遇难的儿童。
椅子的排列也并不规整,却是与遇难者遇难时所在的楼层与位置一一对应。所有椅子排列成9排,代表着爆炸的9层大楼;椅子排列最为密集的地方代表着爆炸最严重的区域。
168把空椅子
空椅子是缅怀与长久的思念,而椅子的对面是“幸存者之树”,这棵树本是默拉大楼的一道景观,历经这场劫难后依然顽强存活。
每年它的种子都会被培育成树苗,在纪念日分发到全国各地,也把新生的希望和未来的憧憬一同送去。
幸存者之树
04
心脏中心的纪念碑
二战的硝烟里,纳粹德国曾在一场种族清洗活动中屠杀了将近600万犹太人。这场犹太人大屠杀在英语与德语中的名称为“Holocaust”,是希腊语中“用火焚烧祭祀”的意思。犹太人则称其为“Shoah”,意为“浩劫”。
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
如今看来,这是德国历史上的耻辱。 但是德国没有选择漠视、逃避与遮掩,而是正视与铭记。
在德国首都柏林,美国建筑设计师Peter Eisenmann设计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与纪念碑。
其中,纪念馆位于地下,收藏着遇难者与受难地的大量图片与文字资料。
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
而纪念碑群竖立在地面之上,由2711根长短不一的碑柱组成,碑体材料是坚硬的灰色自动密封式混凝土。远远望去,纪念碑如同一片波涛起伏的墓碑石林,肃穆、压抑而茫然。
纪念馆与纪念碑选址于柏林市中心,与德国联邦议院和勃兰登堡门毗邻。这里不仅是当今德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前纳粹德国的权力中心。
二战轴心国《同盟条约》签署
在国家的心脏位置,建立起隐含自身耻辱与悔恨的碑林是一种勇气。不像其他某些二战轴心国在当今不断掩饰罪行、主观失忆、逃避责任,德国毫不掩饰的将自己最晦暗不堪的耻辱史面向世人,更面向自己。
这份纪念的艺术的意义里融合了自省、赎罪与警醒,也应该成为其他国家的借鉴。
05
灾难之后,
艺术既不能置身事外做事不关己的看客,
也不能披着糖衣为流量与热度绑架苦难。
对于艺术家而言,
他既是灾难余音里普通的公民个体,
可以在共情与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援助与缅怀;
同时他也是具备特殊能力的传播者,
有责任用艺术的形式将灾难的意义
传播得更远更久更深刻。
对于艺术本身而言,
纪念灾难不应该是消费苦难,
也并非禁锢在过去的悲伤里沉沦不起,
而应该有温度有力量。
这份纪念,
是缅怀,是铭记;
是警醒,是希望;
是过去,也是未来。
(本文为凤凰网家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以商业为目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