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昔日巨人落幕,在时间洪流里蒙尘。 回望中,你能瞥见什么? 是被指责的非议,还是被戏谑的过去?
在苏联存在的69年里,美学植根于时代,映射着时代,超越着时代。
在苏联解体的30年后,苏联美学仍然以超前的力量,焕发着令人肃穆的光彩。
近日,在乌俄之战的烽烟里,俄罗斯民族军事的强悍备受瞩目。然而,在历史基因中,其强悍的不止军备力量。
今天,设计有料试图拨开历史的云雾,带大家走进俄罗斯民族亲手缔造的苏联美学。
01
两大流派?!
天外来客的艺术支柱
苏联美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乍一听有种生人勿近的冰冷感与陌生感。事实上,它的内部有两大支柱,构成主义与粗野主义。他们彼此独立又彼此融合,构成了今天夺目的苏联美学。
构成主义|抽象的现实
“艺术的意义从表达美转变为构建,理解艺术材料的特点与用途,并将他们投入设计与生产。”
——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起源于康定斯基与马列维奇时期的抽象艺术。康定斯基在绘画中融入线条与几何图形;马列维奇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去呈现最纯粹的感受,把艺术推向极致。
Black Grid 1922 康定斯基
随着苏联的成功,艺术家们发扬了这种非理性的架空的艺术风格,逐渐演化出具有苏联独创意味的构成主义。
在十月革命成功之际,先锋艺术家们希望新的艺术形式能够摆脱艺术家的孤傲和贵族阶级的铜臭,从而深入人民生活、体现工人阶级精神与共产主义理想。
塔特林
构成主义下的建筑作品从现代工业中汲取灵感,大块面的集合体穿插,如同巨型的几何图形,仿佛工程结构物。
其萌芽是20世纪早期的塔特林之塔,用当时先进的工业材料构建出巨大的集合体。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构成主义的大规模实现已经是60年代之后。
塔特林之塔假想图
构成主义对欧美的后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有巨大影响,可惜随着苏联美学被人们忽略,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历史地位。
粗野主义|具象的野性
粗野主义(Brutalism)的艺术风格,看似是残暴(brutal)的衍生物,但实际上来自于法语béton brut,意为“原始的混凝土”。
它通过真实的体现结构与材料,除去了一切建筑上的装饰,以夸张粗犷的混凝土构造出巨大形态,直白地暴露出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
该风格本起源于英法,是为了低收入者修建社会住宅而形成的风格。然而苏联人将粗野主义与构成主义融合。
欧洲粗野主义建筑
混凝土创造而成的几何形态,携带着天外来物般的意境,冷酷与威压,自上而下注入渺小行人的灵魂里,极具乌托邦色彩。
然而,粗野主义往往用料粗犷且缺乏维护,现存的粗野主义作品逐渐破败,失去往日光彩。
苏联粗野主义建筑
02
时代渊源 :
乌托邦式美学与苏联历史
苏联美学与社会与时代特征密不可分,时代的指导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艺术审美当中,在建筑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斯大林时期,到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美学在其影响下是如何发展的呢?
斯大林时期:
构成主义与粗野主义的失声
三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唯一被官方认可的艺术形式。艺术被要求能被普通民众理解与接受,反映人民生活。
斯大林
加之斯大林曾在格鲁吉亚的神学院学习,欧洲的古典主义在他的审美里埋下种子。当时的苏联建筑在斯大林风格与艺术限制下,开始从新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与帝国风格中汲取灵感,赞美理想社会秩序,歌颂荣耀。
然而,作为代价,苏联早期发展出的现代实用主义和较为激进的风格都被打压,构成主义和粗野主义的艺术实践也无奈停下脚步。
比如,1931年,被苏联政府选中的苏维埃宫设计方案高大而神圣,与构成主义与粗野主义大相径庭。
苏维埃宫假想图
此外,“莫斯科七姐妹”的建造也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色彩。
莫斯科七姐妹
赫鲁晓夫时期:
模式化的粗野主义掠影
二战后,苏联的建设中心转移到为工人建设社会住房上来。在重建与大生产的需求下,数量与速度成为建筑的关键要素。因此,斯大林时期重视修饰、彰显荣耀的风格逐渐落幕,赫鲁晓夫登上舞台。
赫鲁晓夫
随着大量廉价混凝土式的楼房开始建立。在速度与数量的裹挟下,相同建筑方式无阳台、无连廊的火柴盒式住宅如复制粘贴般大量繁殖,成为赫鲁晓夫时期的美学特色。
苏联“赫鲁晓夫楼”
当时,在赫鲁晓夫式美学的影响下,中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老工业基地,也随处可见这类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赫鲁晓夫楼”。
中国“赫鲁晓夫楼”
回归到苏联美学本身,表面上来看,粗野主义似乎随之复活了。然而,他们千篇一律、缺少灵魂。该阶段这种模式化的粗野主义掠影更像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不能代表苏联美学的在艺术价值领域的高度。
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美学的巅峰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现代技术的成熟,勃列日涅夫时期发展的野心也逐渐映射到建筑上来。
勃列日涅夫
尤其到七十年代,苏联的国力达到顶峰,国家与社会对共同体的设想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又值苏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对技术的痴迷与狂热让苏联人对充满未知色彩的太空与未来世界充满向往。
苏联国家机器人研究院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抽象的构成主义与粗野主义再度融合,灵魂碰撞。
一方面,苏联建筑师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几何体,而是致力于挑战各种交错纵横的弧线,甚至漂浮、巨构、超级悬挑乃至反重力等具有外太空色彩和未来世界特征的作品,以此来寄托自己与国家的憧憬。
苏联友谊养老院
另一方面,建筑设计摒弃了前期模式化的教条,而是开放性地融入各地的文化符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满想象力的创造与加工。这些极具未知浪漫主义色彩的建筑即便放在今天,也令人震撼与膜拜。
第比利斯仪式宫
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艺术剧院
飞碟酒店
体现苏联美学的建筑
乌托邦式美学的落幕
1986年,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爆炸。苏联人乃至世界都对科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充满恐惧。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彼时,苏联的国力也从顶峰逐渐衰退。苏联人民连同建筑师们日益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科技愈发警惕、对外太空无暇顾及。
于此,这贯穿于整个苏联时期的,甚至超越历史局限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苏联美学在悄无声息中渐渐落下帷幕……
03
苏联一去不复返,
但美学不应落幕!
尽管繁盛一时的苏联早已轰然倒塌,
但艺术与文化的遗迹无法被抹杀。
如今看来冰冷的建筑中,
保存着彼时鲜活的理想与愿望,
埋葬着历史发展的兴衰存亡。
69年的风霜雪雨并没有随时间流逝在河水里,
而是渗透进一座座充满历史痕迹与审美的建筑里。
一代巨人早已湮灭,
但美学的力量永生不灭……
(本文为凤凰网家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以商业为目的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