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隐居森林老宅:住最朴素的房子,写最深刻的生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隐居森林老宅:住最朴素的房子,写最深刻的生活

图片

“为了小事物弯腰躲进无人的空间,

对悲剧叫嚣,对不幸吐口水,笑看冲突,

以本色前进,直到你变成正确,

窸窣的树叶变得甜美,

在乡野间走动吧,我会追随你”

-

2019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隐居巴黎郊区,静谧柔和的居住环境,文字间透着悠然自在…….

这首小诗,是关于他的纪录片《我在森林,也许迟到》中最后出现的句子。

图片

有时候,我会好奇,那些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们家会是什么样。

比如:不被人理解的画家、高深莫测的哲学家、巧思的数学家,还有读不懂的作家,就像今天要说的这位——彼得·汉德克。

一个曾经愤世嫉俗的作家,离群索居,住最简单的房子,过最朴素的生活。

图片

01

森林里的老房子

一首破碎的散文诗

彼得·汉德克的家,就如同他的文字,像一首破碎的散文诗。

房子掩映在一片杂草丛生的林间,绿意环绕、远离尘嚣,像是走进了一部电影。

图片

房子很老了,两层楼、斜屋顶、白窗户、小阳台,斑驳的外墙上落着几十年阳光与风的痕迹。

图片

户外有一个院子,看得出来,老爷子并没有认真打理过。

高大的树木、低矮的灌木,交织着疯长,中间被他踩出了一条小径,思考的时候他喜欢在这条小径上踱步,他将它称之为“永恒小径”。

图片

小径旁、灌木下,放着一张旧木桌,桌上随意散落着纸笔,他常常坐在这里处理坚果、写写画画,写些没来由的灵感或是发人深省的句子。

图片

室内的空间,更是肆意飞扬~有些乱,却处处透露着文艺、自由的气质。

作为一个著名的作家,家里没有大大的书架,他的书都随意堆放在地上、桌上、架上,随拿随看。

图片

家中几乎见不到任何装饰,只有必要的家具、日用品和书籍。

客厅是他最常待的空间,两扇大窗将院子里的绿意和阳光收入室内,没有窗帘,仅用一块油画布作为窗户下半部分的遮挡。

窗前放着一把旧椅子,椅子周围堆满了书,随手就能拿上一本,晒着阳光沉浸其中。

图片

客厅地板中间,铺着一张地毯,阳光穿过树木的影子,温柔的落在地毯上。

图片

客厅的另一边放着一张长沙发,沙发并不大,刚好够他半躺的姿势。

他喜欢半躺在沙发上读书,书籍、照片、旧信纸随意堆在沙发上,沙发背景墙是一幅八仙过海图,非常奇妙的组合。

图片

餐厅与客厅相连,从客厅到餐厅需要下两步台阶,形成下沉式的餐厅设计。

木板拼接的长餐桌,桌上散落着纸笔。餐边柜上也堆满了书,一盏落地灯,方便他随时坐下写作。

图片

写出神仙句子的大作家,也食人间烟火。

他的厨房和普通人的类似,米白色的小方砖、米白色的橱柜,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一个人生活,所以,他会经常下厨。

图片

整个家中最为整洁的是二层阁楼的一个小房间,这间屋子原本是儿童房,后来孩子长大,改成了书房,他的许多作品就是在这里写出来的。

这也是纪录片中出现的所有房间里唯一一间有架的房间,书籍都被摆放得整整齐齐,四四方方的小窗,诗意恬静,在这样的环境里,下笔会有神助吧~

图片

但有没有书房,有没有好的书架和书桌,对彼得·汉德克来说并不重要,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书,他把每一张桌子都变成书桌,纸笔到处都有……

图片

走进这个家,你会觉得,彼得·汉德克的家不过就是他装书籍和用于写作的一个容器。

彼得·汉德克的一生有过多次的搬家经历,但每逢搬家,他都不会有所谓的仪式感或庆祝,因为彼得习惯了:“以有思想的作品庆祝,而非派对。”

图片

02

80岁的可爱老头

离群索居的时代战士

彼得·汉德克今年快80岁了,他是一个可爱老头,也是“活着的经典”。

1942年,彼得出生在奥地利的乡下,小时候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19岁中学毕业,才第一次与生父见面。

彼得大学学的专业是法律,但他在入学后,却成了“格拉茨文学社”的一员。24岁,他公开发表了第一本小说《大黄蜂》,开始放弃法律,成为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彼得的写作生涯就像一场漫长的战争,与世界对抗,与丑恶抗争,与自己博弈。

图片

从一开始,他就是脱离世俗轨道的。

初出茅庐时,他批评当代文学墨守传统、软弱无能,反对文学作品直接服务于政治目的。

后来,他发现现实世界的虚伪与丑恶,开始厌倦这个世界,自我表达、自我实现,在书中去构想一个完美世界。

20世纪90年代后,他独居在巴黎郊区的老宅,性格变得平和,批判却从未停止。对战争的控诉,对以恶惩恶以牙还牙的非人道毁灭方式的反思:“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

图片

他也因此成为“这个所谓的世界”的另类。

但他并不是一个厌世的愤青,也没有日日生活在愤怒里,相反,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温和可亲的老爷爷。

快80岁了,他依旧身形挺拔,神采奕奕,始终闪烁着敏锐的目光。

图片

一个人生活在森林里的老宅,每天去自然里散步,穿过树林、走过原野,闻着泥土青草的味道,倾听风的声音。

图片

他喜欢翘着脚,窝在沙发里刺绣,他喜欢针线活,还曾为妻子织过毛衣。

图片

但他的手艺并不好,在镜头前穿针显得十分笨拙,于是,他为自己辩解道:“想让线穿过,就不能猛戳,但也不能过轻,这是禅学问题。”

一本正经又可爱的胡说八道,不愧是得过诺奖的作家!

图片

他喜欢蘑菇,爱到痴狂。

采来的蘑菇放在铺着报纸的地毯上,仔细挑拣,拿着小刀熟稔的清理,他喜欢沾着点土的蘑菇,因为那是自然的味道。

图片

清理蘑菇是他日常中最放松的时刻,因为在他看来回到家弄蘑菇,可以逃离糟糕的一切,是一种解脱与安慰。

图片

他甚至为蘑菇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就叫《试论蘑菇痴儿》,里面的主人公非常痴迷找蘑菇,甚至因此失踪……

还有一件趣事是,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第二天,有记者上门想要采访他,却扑了空。门上只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还在采蘑菇,您自己先进屋。”

在咱们这位大作家彼得·汉德克心里,诺贝尔奖哪有采蘑菇重要呢?何况,彼得·汉德克还曾叫嚣过:“诺贝尔文学奖应该取消!”

图片

图片

他一个人独居,但并非单身。

他和妻子苏菲现在分开居住,因为之前彼得写书需要独立的空间去思考,从前也经常一半时间在家,一半时间在外,后来两个人就分居了。

空了的时候,两人还是会时常见面,一起做饭,共进晚餐。

图片

他有一个女儿,女儿小的时候,他喜欢带着她一起去旅行,给她拍照。

图片

彼得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纸笔,记录那些灵光闪现的时刻。

他的本子上除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乱糟糟的线条,他说这是他记录的风吹桦树的画面。

图片

图片

他一辈子没有用过电脑,“可能你会觉得我一点也不科技,但在我看来,这当中没有魅力。“

不以现代人“效率至上”的原则来衡量一件事,而去感受事情本身的“魅力”,这个可爱的老头拥有绝对浪漫的体质。

图片

他是一个浪漫的生活家、诗人,更是一个时代最敏锐的共振者。

在《颠倒的世界》中,他这样写道:

“我醒着入睡了,我没看东西,是东西在看我,我没动,是脚下地板在动我,我没瞅见镜中的我,是镜中的我在瞅我,我没讲话,是话在讲我,我走向窗户我被打开了......”

图片

但纪录片的最后,他写的那句诗:“以本色前进,直到你变成正确。”

却是我听过最温柔的劝勉。

(文章来源梦想家颜究所,侵权联系删除)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