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近千张手绘图首曝光,背后故事太可歌可泣!

故宫近千张手绘图首曝光,背后故事太可歌可泣!

国之宝藏 测绘珍藏

近期,随着三星堆、菏泽汉墓、余姚井头山等重大考古发现的不断涌出,考古圈可真的火了一把,人们的目光也或多或少聚焦在了相关的历史文博类节目上。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在教我领略文盲竟是我自己这件事上,从未让人失望的宝藏综艺节目——《国家宝藏》。

伴随着熟悉的开场白,《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一期仍旧是萃四方之精华,聚万匠之天工的最大宫殿建筑群——紫禁城。

熟悉节目的观众都知道故宫是国家宝藏三季的常驻博物馆。说起故宫,便绕不开它坐落的北京中轴线,也就是北京的“生命线”。全长7.7公里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没有多少人知悉,在这座见证六百年秋月春风的宫殿里,也曾与国家民族共担危机。而这一季,故宫便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在动荡岁月中却默默守护中轴线的故事。

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开启故宫,必然是要从午门开始。午门对于去过故宫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在测绘图纸上的午门你有见过吗?

光是一个午门,就测绘了正立面图、背立面图、侧立面图、天花屋顶梁架平面图、横剖面图、纵剖面图、细部图、午门角楼屋顶平面图、梁架图、角楼横剖面图、细部图。事实上,如此精细图纸的背后却是对国家存亡的忧虑。而这些图纸的主人也拥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的建筑问题成为人们担忧的问题,故宫文物都已开启南迁工程。然而,古建筑是没有办法转移的。在此危机下,中国北洋政府官员、工艺美术家、爱国人士朱启铃先生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开始对北京城中轴线的古建筑进行测绘。因为万一建筑被毁,还能在战后,根据测绘图与测绘数据重新复建。

但是1939年天津水灾导致完成的测绘图被毁,后来此工作不得不重启。

本期故事今生讲述人的父亲常学诗便是当时国内早期的建筑专业毕业生。跟随着现代建筑学家张鎛先生的步伐,投身到对中轴线建筑群的测绘工作中。这一干,便是战火纷飞的四年。

(常学诗先生曾用的测绘工具,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当时,他们都生活在午门外的西朝房,一共完成了七百零四张图纸,为后世留下了一套完整的中轴线古建筑测绘图。

在动荡的岁月里,留给那时人们测绘的工具和环境都很简陋。测绘架子都是直上直下,一不小心,便会有生命危险。就这样,这批早期的建筑家便踩着百年的灰尘,认真仔细地测量建筑的每一个部位。

条件艰苦,却也颇有挥斥方遒的壮志豪情。

他们绘制的图纸并不只有黑白的,珍贵的彩色测绘图如今时隔七十二年,出版印刷,令更多世人惊叹于它们的精细,栩栩如生。也能让我们一探这些图纸背后承载的家国意义;在一笔一划中体会先辈的严谨与细致,仿佛在当年生怕这些图纸无法实现自己的使命。

(前方高能预警)

这些免于兵燹之灾的图纸目前大部分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另外的五十张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网友也直呼希望故宫博物院出一套明信片周边,因为实在是太精美了!

梁思成先生曾言,这样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六百年光阴更迭,这条中轴线却承载着文明,始终向前延伸。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表示从明代建成的北京城来看,有明显的“三凸”,坐北朝南向前望,眼前的视野非常开阔,没有什么障碍物,直至一千公里外的黄河。这象征着中华民族前途伟大,开拓进取,“凸凸凸”地往前走。

常学诗先生,也正如他的同僚一样。在完成这项艰辛工作之后,便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当中。长安街那些耳熟能详的建筑群,其中都有常先生的影子。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前期)等......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五千年的波澜壮阔太多,便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无处与人说。有的节目,看着看着便跪了,跪着跪着便哭了。

真正热爱历史、热爱考古、热爱文明、热爱文化的人,用尽心血感受着历史的余温,他们在寂寞险阻中,无声地保护着、创造者、激励着历史的前进。故此,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我辈更应尽一己之力,长使丹宸永固,长使中华之天声与文物共长存。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