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提出深圳要新增74万新学位之后一个月,10月30日,一场以“边界突围——从‘新校园’探索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管理模式”为主题的展览在深圳市少年宫开幕,这场展览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主办,福田区发展和改革局、福田区教育局、福田区建筑工务署、福田区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少年宫、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徐松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幼鹏,深圳团市委书记方琳,福田区委书记郑红波,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丁强,福田区委常委刘柏廷,福田区政府副区长孟漫,团市委副书记张冬冬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包括相关领域的政府代表、策展委员、校方代表、参展建筑师、代建单位、赞助方、媒体代表。开幕式由《时代建筑》运营总监戴春主持,开幕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担任学术主持。
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首次完整记录和公开展示了“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在探索南方气候条件下高密度校园空间范式创新、积极回应城市中心高密度校园的爆发式需求上所做的努力和尝试。展览以三个相关核心创新事件——红岭实验小学实践、“8+1建筑联展”以及腾挪校舍为代表,首次向专业界及公众呈现出一幅新校园行动的全景图:从“8+1前奏”、“8+1建筑联展”、“校园腾挪”和“8+1延伸板块”,18座校园39个方案琳琅满目、信息量极大,展现参与建筑师如何以建筑学专业的智慧、热情和坚守,为以往效率至上而失却童趣的校园范式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想象。
“我们面临这样一个现实,深圳经过四十年的迅猛发展,面临高密度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结构失衡问题,作为深圳中心区的福田教育用地严重不足、学位需求与土地稀缺矛盾日益激化,为应付学位的爆发式增长,众多学校不得不在原本有限的用地内通过加密、拆建进行大幅升级改造。加上设计规范滞后和管理机制单一,以及公众参与缺失等多方面制约,在现实的多重压力下催生了一批平庸和低质的校园,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是国内当下校园建设的确困境重重,我们亟需探索在集约土地条件下建设高密度校园的相应策略。“新校园计划总策划人周红玫点明了这次展览的出发点。
周红玫和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
新校园行动计划发轫于红岭实验小学,这座由广州源计划(建筑)工作室设计的学校率先于2019年秋季新学期投入使用,很快以“高密度校园创新样本”,成为“现象级”校园。一年多时间来学校参观者逾一千批,打破了人们对千篇一律的中小学校园固化刻板印象。被媒体誉为“看得见孩子童年和未来的学校”,已经成为校园空间创新和课程教育改革的范例,为福田中心区未来提供了高密度高品质的新校园文化和空间范本。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源计划(建筑)工作室
然而,2017年7月,初始报建的红岭实验小学超过3.0的的容积率却首次昭示了这个项目面临的高密度压力,使默认于套路化设计的传统建筑师几乎束手无策。在同样用地条件下,它的总建筑面积是传统学校的三至四倍,达到设计规范控制的两倍,几乎难以逾越——这些情况引发了时任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副局长周红玫的一系列批判性思考,不过对她来说,全新的挑战更是全新的机会,以高密度引发的新问题和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为契机探索相应的解决策略意义非凡,因为她深知这绝非“孤例”,大量接踵而至的改扩建校园项目乃至整个深圳未来校园的设计都将面临同样的挑战。
“作为建筑学背景的城市管理者,我们的优势在于身处体制而洞悉体制,让我们敢于打破现有惯例和庸常体系,敏锐把握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急迫问题,在现有城市管理机制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周红玫说。如何解题?首先学位需求的巨大矛盾必须解决,但是高密度学校能否落地、能否达到土地利用效率与空间教学品质的平衡呢?如何让学位需求的增加和高密度的现状能够滋生更具地方性的校园范式创新,建设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及自然人文精神的新型校园空间?为此,“红岭实验小学创新设计工作坊”迅速启动,先暂时搁置争端,为让行政端与技术端效率匹配,首先带头优化规划管理体制,折叠规划决策,改线性的“流程”为弹性的“机制”,从现有固化的管理和规范中开放出一个弹性的讨论机制,赋予建筑师设计主导权,对其特殊建筑个案的范式探索给予坚定的支持。以创新方案来反推规划许可,以最有创造性的方案论证并校核指标,寻求具体项目的最优解,避免了以往规划审批“一刀切”。
2017年7月26日,在福田管理局的策划组织下,在两岸三地建筑家、教育家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下,用仅仅10天的时间,红岭实验小学的设计方案成功突围。“我们对密度指标、常规退线、运动场抬升等均给予较大自由度,校园空间模式得以脱胎换骨。由于减少退距,反而与城市拉近了关系,于是倡导将学校的文体设施与社区分时共享,并使具有现代意识的社区共享型校园模式可以更好地在全社会推广”。
何健翔 源计划(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红岭实验小学的设计者何健翔认为,深圳作为一个全国、全世界也绝无仅有的高速增长的城市样板,建筑师思考校园空间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如何在几乎没有特征的土地上重新建构一个能够容纳小朋友们学习、成长的,并且能够让他们真正获得校园的完整体验,而不是一个一个标准式的建筑。
何健翔向相关学者、建筑师、媒体代表介绍红岭实验小学
由红岭实验小学引领,随后又有“前奏”版块的梅丽小学和石厦小学两所高密度校园案例加入,一系列高密度校园方案呈现了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心复合多元的新型教育模式和既定规范下校园设计新的可能性。福田学校建设面临的难题正是整个深圳教育面临的普遍挑战。新一轮中小学校拆建大潮已经来临。国家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新时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观、新的生育政策,以及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下一代成长的新理念和新愿景等,所有因素都汇集起来,对校园的规模和品质提出极高要求,而这正是深圳全面提升校园建设水平、提升校园文化,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珍贵历史契机。
2018年伊始,福田管理局持续发力,将该区亟待开展设计的8所中小学和1所幼儿园协同起来,正式推出 “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
联展运行机制汲取并延伸国际建筑实践展,以及深圳公开竞赛(集群设计)实践经验,采用实践展的创新机制,设立“联合策展人”,借助其专业能力和学术影响,保障其前瞻性和高水准;同时建立多方协调与信任机制迭代组织管理模式,致力于公众参与、共谋、共建、共享;在实战中灵活机动制订步步为营的实战技巧和方法论,如采用“提名+公开报名”、“简案提交,回归本体”、“重视实操,全线公开”、“多方参与,新路共谋”、“多次评审,避免走形”、“主创设计师负责制”、“第一名中标”等“战术”,并借助媒体传播,辅以展览、全程档案记录及后续出版物等——通过一个全方位的规划策动,构建一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管理模式以回应当前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问题,邀请优秀建筑师、教育家和社会各界以多方互动的模式为推行新理念、达成新共识而共同发声和行动,为城市建设和公共建筑的设计与决策走出一条制度创新之路。
“新校园行动计划”于2018年1月31日向全国公开征集创意提案,2月7日报名截止,短短8个自然日内,集聚了国内外89家设计单位报名参与,既有中国新建筑推手张永和领衔加盟,也有中生代主力建筑师龚维敏、汤桦、董功、刘宇扬、肖毅强、刘珩、张之杨等人携手助力,还有新锐建筑力量源计划、高目、众建筑等踊跃参加——差不多席卷中国建筑界“半壁江山”——并创作了一批具有实验精神并各具特色的方案。同时,也成功发掘了设计界的新锐力量,如一十一、土木石、reMIX临界工作室、施正等年轻事务所。共同联手探索在城市高密度条件下,如何建设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及场地自然人文精神的新型校园。
“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参展建筑师群像
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新校园计划中的红岭实验\石厦小学建成,梅丽等三所腾挪学校,新洲\新沙\机关二幼\基本建成,其他绝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工建设。
周红玫 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总策划人
10月28—30日,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深圳召开,这一系列致力于缓解日趋严峻的城市用地和紧缺学位间尖锐矛盾,试图改变当前校园建设面临的设计规范僵化过时、无法对接未来素质教育要求等现状,尝试重新定义高密度校园,并赋予教育新的涵义的实践引起了住建部领导的高度关注,黄艳副部长亲临考察红岭实验小学并给予高度好评。
学术年会将“破题与承题:高密度城市条件下的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列为论坛之一,认为“新校园计划”面对严苛的场地条件,在满足学校高容积率要求、提升教学空间品质、以及回应周边高密度城市环境等层面做出了积极可贵的探索。其设计成果、组织实施过程,以及后期的持续研究与评估,对未来国内城市高密度校园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对中国的城市发展有广泛的影响。
学术年会和展览开幕式上,新校园计划策展委员会和参展建筑师分别就各自项目和不同话题分享了设计思考与策略:直向建筑的创始人、著名建筑师董功是【8+1】板块中人民小学的设计师,人民小学项目基地上有一片茂密的树林,董功的设计方案努力保留了其中的一部分树木。“我们一开始在跟相关部门解释这个想法的时候,得到一个最大的质疑,就是我们能不能把这片树砍掉。但是在我看来,这片树代表着整个深圳发展的时间轴线,最重要的是在我作为一个建筑师的想象力。如果将来校园中有这么一片接近小森林的空间氛围、一片自然,孩子在这里五六年的生活,在树下或者围绕树展开的状态应该是非常生动的校园生活场景。”
董功 直向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陈忱是北京临界工作室的主持建筑师,她设计的福田中学是整个新校园行动计划面积最大的一个,也是所有校园的“高密度之王”,难度极大。但陈忱凭借优秀的设计方案,以一家年轻事务所的身份,从一种知名设计事务所的竞赛方案中脱颖而出。“这个现象级的事件让我们这样一个事务所直接改变了命运,我们这次甚至不是联合体,甚至是我们自己没有任何资质的情况下开始一系列非常幸运的经历。我们这样一个很小的事务所反而对大尺度的城市问题感兴趣,我们对建筑和景观的集成设计感兴趣,但我们实际的委托项目没有超过一百平米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可以以一个真实的项目去体现我们一些思考,觉得还是非常幸运的。在中标后,每一次跟王德久校长的碰撞都让我感觉到中国的公立教育有希望,这是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学校、校长和教学团队。我们非常幸运,也相信一定会有人把这个建筑用好”,陈忱说。
陈忱 reMIX studio丨临界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深圳是全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同样是一线城市,虽然总人口更少,但是深圳学龄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北京和上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一个未来校园成为当务之急。
红岭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张健认为,要想设计一个未来的现代化的学校,就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变化,关键在于教育的关注点到底是知识还是能力和创造。在21世纪的素养教育以及孩子成长的关注点,需要教育人和建筑师共同关注。“育人环境的创新、建筑空间的变革,一定要了解课程。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把“空间”融合到“课程”,让空间与课程浑然一体,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张健说。
张健 红岭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认为,校园更新不止于物质空间,更要关注非空间方面,要更新对校园空间场所的“常识”、“常规”,重新认识现行的规范或标准,设计建造更新的学校建筑空间及场所。而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看来,何健翔的红岭实验小学、董功的人民小学,实际上真正打动他的地方是建筑里感知问题。红岭实验小学好像一个游乐场,人民小学好像是一片记忆中的树林。“我们把量化的东西变得不可量化,其内涵是建筑设计的艺术和技艺,这样才能谈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阮昕表示。
阮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东南大学教授顾大庆则认为,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研讨式教育,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教育方式,就是建筑的教育方式,“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共同去探讨知识。也就是‘体验式’或‘情景式’教育方式”。
除了建筑师的努力,让学校真正的主体介入到校园设计过程中,是新校园计划的一大亮点。对此,红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张健认为,“对于一个新校园或者设计一个未来的学校,一定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课程的构成、完成课程的方式”,“建筑师的坚韧,就是我们的坚持。想实现红岭实验小学这样的校园是很难的。如何设计一个好的校园、如何协调政府各个部门支持我们的设计、造价一定是突破的。很多事情需要学校和建筑师的共同坚持,共同完成。”
福田中学校长王德久在福田中学设计竞标过程中,多次参与和建筑师的讨论,并亲身参与了福田中学方案的最终敲定,他表示,整个福田中学设计方案的布局,很符合当下对新生代或者都市校园审美的标准。关于新校园行动的意义,他认为最核心的是“敢打”。能够推行到现在,能够走到今天,是大家面对挑战和困难的勇气、锐气、敢打,最后成就了这些成果。
王德久 福田中学校长
为保证联展评审的公正效率和品质调性,周红玫及其团队在新校园行动计划中坚持学术导向,采用了极具创新的“联合策展人”机制,遴选出七位在学界、业界和社会具有很高威望和公信力的专家,组成策展委员会,确保策展委员会的学术性定位。学术委员会经过资格预审和提案比选后具有选择建筑师和方案的最终决定权。
东南大学教授顾大庆是策展委员会联合主席,他认为联展的成功取决于五方面,包括策展委员的学术性定位和决定权、有效地扩展了遴选建筑师范围、建筑师的高水平发挥特别是超常规的努力、过程中突破行业的“舒适圈”、在困难中寻求共识,以及一位难得的联展总策划及高效有力的管理团队。“若干年后当人们在回顾这一事件时一定会说这件事情能够最终实现实在是深圳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但这绝不是神迹,都是人做出来的。我为能够参与其中而感到荣幸”。
顾大庆 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
朱荣远是“8+1建筑联展”策展委员会委员之一,他认为深圳所面临的用地紧缺、学位短缺在之前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旦碰到传统的机制、传统的制度、传统的观念,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策划委员会怎么能够创造出特殊的机制释放出人的想象力才是关键。
朱荣远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在长达三年的新校园行动计划过程中,因为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且面临巨大的现实阻力,发起人、策展委员会、建筑师、校方都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和尝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认为,新校园行动计划在深圳能够实现是一个奇迹,可能在全中国范围内只有深圳能做到这么大规模的、强有力的、能够突破现有规范和惯性的运作。
周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但在朱荣远看来,“深圳是一座特殊的城市,也可以被认为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时可能是最先亮灯的地方。而下一代的人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去被教育或者被影响,是带着先行先试的人文情怀的一盏灯”,为了点亮这盏灯,艰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对此,红岭实验小学设计师何健翔也表示,虽然过程很艰苦,但是新校园行动计划得益于有一个好的平台在背后支持。“今天每次回到学校看到小朋友生活的状态,我觉得这就值了”,何健翔说。
除了对经验的总结,也有对现状的反思。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在现场提出了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如果校园环境从一开始建设就是一个局促紧迫的环境,会不会是教育的缺失?“从城市的角度,应该记住我们今天把校园逼迫到如此的原因是什么,以后还是不是这样继续下去”,孙一民说。
孙一民(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黄居正(左)《建筑学报》执行主编
对此,《建筑学报》执行主编黄居正认为,”新校园行动计划“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于能够产生一些作品性的东西,且不断推动这样的类型去发展,在类型上不断地有所贡献,能够源源不断为建筑媒体提供资源。虽然新校园实施的作品非常优秀,而且确实是在高密度条件下被挤压出来的优秀方案,也许没有这样的挤压,方案未必不优秀。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目标看,应真正找到跟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而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认为,校园空间相对比较枯燥的原因恰恰是原本的规范的压力不大,反倒是这种高密度、有限制的逼迫下,才能让建筑师、校长、领导在一起讨论促进校园空间的进步和丰富。“我希望这些空间能够对孩子们的身心有益处,这种系列的经验是可以推广的”。
范悦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2019年10月16日,深圳红岭实验小学举行开办仪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红岭实验小学已成为“网红”新校园,建成一个月时间内校方已接待参观团队60余个。据红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张健透露,在红岭实验小学建成后,大量全国各地的参观团队纷至沓来,都希望从红岭实验小学的建造实践中学到一些经验。由此可见,新校园行动计划作为一个“福田样本”,其示范效应正在慢慢凸显。
对此,朱荣远表示,不希望“8+1”建筑联展只是一次机制创新的“快闪”,希望能够通过积极探索和实验为解放思想、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带来有益的先行先试的效应,成为“福田样本”。
深圳公开竞标实践的创始人、“未来+”学院联合创始人黄伟文对新校园行动计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8+1”建筑联展是一次针对城市建筑具体议题、兼顾实践需求和学术探索、集策/竞/评/展/出版于一体的解决城市难题的创新方法论探索。同时也是深圳改革开放在建筑设计领域曾经不言而喻要实行、但又日益为其它部门政策所扼杀的“设计竞争(招投标)要开放与公平”理念的一次例外的坚守,符合深双历届逐步探索的“城市策展”模式,并能更聚焦于城市“痛点”,取得更扎实和影响深远的成效。
黄伟文 未来+学院联合创办人
从2017年的“红岭实验小学创新设计工作坊”开始,新校园行动计划的每一步都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束缚。都市实践创始人孟岩认为,即便在深圳这样一种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新校园计划亮丽灿烂的成果背后,几所学校的落地过程是异常艰辛的,每一道防线都要突破,“这就需要全能特种兵的做法”。
孟岩 URBANUS都市实践联合创始人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曾群认为,特种兵的打法不适合集团军作战,新校园行动计划最重要示范在于,只要把旧有的限制机制打破了,好的建筑师、好的空间创意,自然会出现。现在阶段应该把新校园计划与其他城市的建筑遴选机制如上海西岸计划做完整的对比,成为一个非常有韧性的、有弹性的决策机制,使其长时间地存在下去。
曾群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在2017年的“红岭实验小学创新设计工作坊”上,深圳大学建筑系龚维敏教授曾经感慨,“中小学设计在国内,大多数是跟政府投资建造体系相关,形成了一种非常单调无趣的模式化的设计”。在展览的开幕式上,龚维敏表示,在新校园行动计划中,建筑师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现有的成果是一个重要的样板,“我相信这件事会发芽”,龚维敏说。
龚维敏 深圳大学建筑系系主任
2018年1月,因为参与“8+1”的9所学校都是原址改扩建,有长达两到四年的建设周期需要原地交叉腾挪以轮换施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适时抓住了这个崭新的建筑学议题,异地腾挪的“诺亚方舟计划”于是横空出世。通过利用城市闲置土地,以临时性、灵活性的轻型建筑产品,破解城市学校改扩建带来的突变性短期校舍需求难题。这是一种城市空间运筹学,模式扩展性很强,可以推广到其它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上。尤其是梅丽小学腾挪校舍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工程项目,无论是梁柱结构,还是空间品质,都是有建筑学意义的作品。面对政府职能设置框架内多个层面的潜在阻力和实操挑战、不符合传统政府工程标准流程中的一系列空白地带,福田管理局联合各方逐个击破。2018年底,以梅丽小学为典范的三所校舍相继落成开创全国首创的“校舍腾挪模式”。
与会嘉宾、媒体参观梅丽小学腾挪校舍
校舍腾挪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和迭代。继2018年完成梅丽小学腾挪校舍后,这套由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朱竞翔团队开发的轻钢结构建筑系统也落户龙华,只花了四个月就把城市闲置用地转化为两所轻量易建学校,2020年罗湖区也刚以这一系统完成了两间易建学校,
四十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旨在针对深圳福田区集约土地、高密度的城市状况,秉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特区精神,通过设计管理体制创新,打破常规思维和惯性做法。邀请优秀建筑师与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密切合作,积极探讨高密度时代新学校建筑类型的建构与空间创新。该计划积极回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改革需求,力求将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小班教学、终身学习、开放校园、绿色学校等精神贯彻到新校园设计中。”8+1建筑联展“凭借策展人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全国众多优秀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以极具创造性的策略与路径做出了积极可贵的探索。新校园计划的创新实践对未来中国城市高密度校园建设、教育改革、城市发展、社区建设以及设计产业也将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与会嘉宾、媒体参观红岭实验小学、石厦小学、新洲小学
“我们重新设定了一个起点,回到设计的本体,从学校建筑出发,重新思考设计”,“未来深圳新增74万个学位,这是全民动员的攻坚战。在新校园计划后续的出版、后评估与决策研究中,希望能引发业界更广泛的思考和讨论,以冀为可持续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及高效优质的设计管理提供改革创新的思路,为深圳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校园建设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福田样本”。总策划人周红玫在演讲的最后说道,“走向新校园依然征途漫漫,唯有共同携手推动规范和管理的与时俱进,才能带来更丰富、更激动人心的新校园”。
(本文属于企业供稿,不代表凤凰网家居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