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绮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 张绮曼教授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建人及学术带头人,也是教育部批准的中国第一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博士生导师,主编大型专业工具书《室内设计资料集》、《室内设计经典集》、《室内设计资料集2》、着有《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和流派》等书。 在中国首次提出"绿色、多元、创新"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主持大型装饰工程项目40余项,公共艺术品创作20余项。 |
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界,张绮曼似乎总充当着带头人的角色,她是我国该专业的创始人,也是“为中国而设计”的主张者。这一次,与年轻设计师涌入城市的大潮不同,她将视角投向陕西的窑洞,将现代设计带给在窑洞中居住的农民。
“为农民而设计”是张绮曼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下的产物,这责任感来源于初见窑洞生活时产生的内心震撼,来源于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响应,来源于对充满商业诱惑而缺乏使命感的设计界的不满。她感叹:不为农民服务,良心上过不去。
从2009年到2012年,她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四院校师生,成立这个“为农民而设计”项目,花费4年时间对窑洞住宅形式进行研究、设计、改造,帮助数十户窑洞居民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张绮曼不愿多谈,她最关心的是项目改造前后农民生活质量的变化。2014新年伊始,张绮曼已经完成今年全年的项目规划,这个持续多年的项目将会增加更多的选点。”[阅读全文]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至清华大学后,张绮曼受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建立了环境艺术工作室,致力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和研究,同时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环境艺术专业博士生20人,17人已陆续获得博士学位。 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工作室主要研究课题为中国民居调研与设计,并于2007年提出 “为农民而设计”的主张,策划组织并主持了为中国西部农民四校联合公益设计活动,并获国内外多个奖项。另外,工作室专注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并于2011年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重点厅堂室内设计。 |
这次我们是在美协的学术平台上关注窑洞,关注农民的居住环境,为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服务,他们的居住条件实在太差了。这对中国整体发展是不利的,难以达到和谐社会。
当时在良心上觉得他们生活得太简单,有些城里人浪费、奢侈,这种差距太大了,这让我很震撼。
我们设置了简便淋浴的地方,把点灯和电视也引进去,我们紧紧扣住造价,用最少的钱将窑洞改造好。
这次试验村长也给我们开价3000块,资金非常紧张,我们完全是自费,既不能向农民要钱,也不能向政府要钱。
我觉得生土资源可利用在城市里,只要把墙加厚一点就能立起来,结合别的建筑材料还能冬暖夏凉,减少空调的使用。
现在中国的室内设计已经发展起来了,设计师一定要有历史和社会责任感,关注最弱势、最贫穷的群体,要不然真的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从“为中国而设计”到为农民服务
【凤凰家居】:您是什么时候有“为农民而设计”这个概念?
【张绮曼】:我们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委员,2003年特别成立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当时放在我们面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何使中国的室内设计、外部环境设计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建设和老百姓服务,于是我就提出了“为中国而设计”。
在此大方向下,我们每次活动的方向都有所不同。后来政府开始关注西部开发,我们考虑到设计应该为农民这些弱势群体服务,于是在2007年提出“为农民而设计”,我带着我的学生和委员考察很多民居。而我个人对中国传统民居也做了比较多的研究。
【凤凰家居】:有几十年的时间吗?
【张绮曼】:我从1989年开始关注窑洞。教育部派我留学日本,我的导师到中国讲学时,我带他参观过窑洞,那时的窑洞很原始,农民的生活很简朴,但活得很健康。
这次我们是在美协的学术平台上关注窑洞,关注农民的居住环境,为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服务,他们的居住条件实在太差了。这对中国整体发展是不利的,难以达到和谐社会。
【凤凰家居】:所以,您就提出“为农民而设计”?
【张绮曼】:2007年讨论时提出过, 2009年付诸实践。
【凤凰家居】:从2007年到2009年,你们做过哪些准备?
【张绮曼】:我们做研究,搜集资料。我们考察过福建的土楼,但还是西部窑洞住的人数最多,集中在西安郊区、陕西、甘肃一带。
【凤凰家居】:您们也希望这次的改造,让陕西、陕北的人民看到这种成果,原来设计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
【张绮曼】:是这样的,他们觉得窑洞就是贫穷的代表,窑洞人家娶不到媳妇,姑娘都往外嫁。实际上他们不了解窑洞,窑洞有很多的好的性能。经我们改造后,窑洞保持了优良的特性,又能补充现代生活设备,农民也愿意回来居住。
下一步我们要做岩崖式窑洞,它可以适当增加现代的结构,使它更完善,空间更通透、宽敞,这里面可做的文章非常多,而且造价非常低。
原始窑洞不适合农民居住
【凤凰家居】:您能描述一下你所见到的窑洞居住环境吗?
【张绮曼】:他们沿着山稍微削平,然后往里打洞居住,用禾杆和树枝搭出围墙。
西安到咸阳的路上,我们参观了这么一家:一家子有三个洞,一个厨房,一个居住,还有一个放东西的,院子里堆了很多的东西,旁边还有牲口,非常原始。
【凤凰家居】:有水有电吗?
【张绮曼】:水是靠井里打的,没有电,靠油灯。门的上部会留空洞通气,小燕子还在里面有燕子窝,很原生态,墙还没抹灰。
【凤凰家居】:您看到这些与城市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情景,感觉怎样?
【张绮曼】:老师觉得简直是另外一个星球。
【凤凰家居】:您自己的感觉呢?
【张绮曼】我一直在中国的大城市里生活和工作,所以看到这个以后,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原生态的居住情况非常原始, 20世纪还有这么多人生活于此,而且还如此健康,窑洞应该有很好的性能。
【凤凰家居】:你是觉得,一方面这种原始的状态挺美好的,另一方面,应该把他们的环境改造得更好。
【张绮曼】:当时在良心上觉得他们生活得太简单,有些城里人浪费、奢侈,这种差距太大了,这让我很震撼。中国解放几十年,应该让他们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能让他们还住在原始的洞口中。
【凤凰家居】:你们有体会过窑洞里的生活吗?
【张绮曼】:学生在窑洞里住过,他们感觉挺好,虽然生活艰苦点,但他们的积极性很高,这是另外一种生活体验。我认为设计不能浮在上头,只为高端服务,我们应该了解最底层人们的生活,学会中国生态建筑技术。现在中国的室内设计已经发展起来了,设计师一定要有历史和社会责任感,关注最弱势、最贫穷的群体,要不然真的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用最少的钱打造最适合农民居住的窑洞
【凤凰家居】:我们做的设计,其实是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做改造,还是重新建一个新的窑洞呢?
【张绮曼】:我们是在废弃的窑洞里做改造,或者有些窑洞住了老人,我们请他们让出来。村里给安排了10个窑院改造,最后因为经费问题,我们只完成了7组。
【凤凰家居】:当他们知道你们要改造他们的窑洞时,他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张绮曼】:他们还是很欢迎的,没想到政府掏钱给他们改造。
【凤凰家居】:那我们具体是怎样给窑洞人民改造的?
【张绮曼】:窑洞人民使用公共厕所,拿高粱杆做个泥巴围起来,里面挖个洞就在上面大小便,冬天也如此。我们觉得这太苦了,但他们要取肥。因此我们用水泵将水引到窑洞里头,用水冲粪便,底下做化粪池。
另外还设置了简便淋浴的地方,把点灯和电视也引进去,我们紧紧扣住造价,用最少的钱将窑洞改造好。
【凤凰家居】:这听起来会面对很多难题,因为当地环境很差。
【张绮曼】:资金很紧张,我们完全是自费的,不能向农民要钱,也不能向县政府要钱。
【凤凰家居】:造价可以透露一下?
【张绮曼】:当地人很穷,每个月生活费大概30块,他们也没有文化生活,孩子念书也能问题。村长说,当地农民开一个窑洞3000块,他们劳动力是互相帮助的,这家要开一个窑洞,村里的人都来帮助,管吃饭就行了。钱主要用在抹墙、造炕、装门和拉电线。
所以,这次试验村长也给我们开价3000块,资金非常紧张,我们完全是自费,既不能向农民要钱,也不能向政府要钱,但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责任,还是一个学习中国传统生态建筑的好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它借鉴到今后设计中。
我觉得生土资源可利用在城市里,只要把墙加厚一点就能立起来,结合别的建筑材料还能冬暖夏凉,减少空调的使用。
【凤凰家居】:您们对这种东西不计较吗?
【张绮曼】:这是一种责任,而且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只有做了才能了解中国传统的生态建筑,才能借鉴到今后新的设计中。
在城市化中广泛利用窑洞建筑原理
【凤凰家居】:如何利用到今后的设计中?
【张绮曼】:窑洞里的生土可利用到城市中,把墙加厚些就能立起来,结合别的建筑材料还能保暖,减少空调的使用。
【凤凰家居】:改造之后,你有重新再回到那个地方吗?当地农民的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张绮曼】:我们去过一次。老人们都愿意回去窑洞里居住,觉得比地面的砖房更气派、更舒服,而且有水有电有电视,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所以,我们要继续推广生土资源,让生土的原理在西部城市化过程得到更多的利用。
【凤凰家居】:未来你们会有怎样的计划?
【张绮曼】:下一步除了改造居住空间,我们还要做景观设计,给窑洞人民设置可以喝茶、打牌、聊天和休息的地方。还希望利用生土资源建造文化中心、图书馆、学校等公共设施,让农民的生活也丰富起来。
“为农民而设计”这个项目我们会继续做下去,今年的计划已经做好了,目前正在选点,我们会在山西增加一个点,西安美术学院的吴昊教授会在调研的基础上做深入设计和研究。
記者:蒋玉珍
視頻:何欽龍
專題:蒋玉珍/何欽龍
電話:+86 20 85276220-800
地址:廣州市天河路208號粵海天河城大廈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