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两条命 汪涵一定拿一条做木匠】
汪涵的名字已近乎一张城市名片,他是湖南广电大院的镇宅“石狮子”,因《我是歌手》教科书式的救场成为全国最好的主持人没有之一。而在他的不惑之年,他说希望以学者身份告别世界。他称自己为“江湖人”,是最摩登的古人,更是一个什么爱玩一切古人玩意的“江湖文化”传承者,他说希望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继承者。
乡音传承:花500万做“響應计划”
“全世界有6000多种方言,每10天就有一种方言在消失。”这样的数据让懂得多种方言的汪涵感到害怕,乡音迫切需要被保护与传承。2015年7月,汪涵发起发起的大型公益项目——“響應计划”正式启动,以另一种方式将珍贵的乡音文化传承下来。因主持过《非常靠谱》,汪涵对中国文字的典故十分热爱,取名“響應”是因为其谐音为“乡音”,而“響”字的组成也是“乡音”。
汪涵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湖南53个调查地方言进行搜集研究,并进行数据库整理,并提供给学者来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会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永久性的保存。到目前为止,汪涵在“響應计划”上已投入了近500万元,未来还将要继续投入更多资金。别人拿名声做挣钱的事,妻子杨乐乐常调侃汪涵“用名声干花钱的事”。汪涵希望能带着儿子小沐沐一起去做方言考察,将文化的根传承给他。
手艺传承:玩转手艺活
人生有不同的面具,舞台上有舞台的面具,生活中汪涵还有一颗工匠心,他说“如果我有两条命,我一定拿一条做一个快乐的木匠。”去年,他实现了自己的木匠愿望,为儿子小沐沐亲手做了一把木勺。
汪涵做木勺的手艺“得益”于2007年的一场病。那年他36岁,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停下工作,来到了湖南的靖港古镇休养生息。此期间,他的工匠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那里,他过了一段烟火神仙的生活,拜访民间的手艺人,学习各项传统手艺,他做木盆、秤杆、弓箭、油纸伞、折扇、墨……
他更把学手艺的过程都记录下来出版成为《有味》一书,传播传统手艺文化。他说:“手艺作品的吸引力在于它身上的时间味。真正的奢侈在于等待,一把椅子,一个木桶,需要你慢慢地把精神注入其中,背后则是你对这个行业几十年的爱。”
-
去年,汪涵实现了自己的木匠愿望,为儿子小沐沐亲手做了一把木勺。
-
男孩子喜欢各种各样的兵器,汪涵说他最喜欢的是弓箭,或许是因为弓箭最为痛快,嗖的一声,就把所有的精气神投注于那一箭之中,好不痛快。
-
如果给你一把秤,你最想称量什么?汪涵跟着做秤的手艺人学做打磨称秤,选料制坯、套铜套、分刻度、打秤花,再嵌丝,打磨复称。一步一精活,用心做出的秤才是良心。
-
他还做了自己最喜欢的折扇,折扇底下有风,扇着扇着,灵感就来了。制作一把折扇需要经过裁竹料,制条,刨、砂磨等工程,然后裱面、折面,最后通空。尽管步骤繁杂,却永久保留原本青嫩竹子的生命。
-
除此之外,汪涵还玩很多古人爱的东西,比如沉香、虫子,还有篆刻、书法,他也玩核桃、玩葫芦……
文化传承:文化节目与小书屋
熟悉汪涵的人知道,早年他做的《非常靠谱》是中国第一档趣味解读姓氏文化节目。汪涵华丽转身高端文化类节目,解读姓名,追溯家谱。
而他的《天天向上》,也致力宣扬传播中华文明、地理、礼仪之美,希望让大家喜欢上中国的诗词歌赋。他会请来名校的学霸一起做节目,还带节目组去瑞士,造访最古老的图书馆——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在馆里的名人签字簿上留下手迹。希望以这样的节目带动更多的人对书籍的兴趣和热爱,节目不媚俗不迎合,也同样获得成功。
他更拜九十几岁的虞逸夫老先生为师,踏上研读古典文化和人生修行之路,希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按照虞逸夫先生的要求,他先读四书,再读佛经,然后读老庄,最后用《易经》去总领。这些书都不能轻松阅读,好在一直到现在,他还不会用电脑,不上网,不开微博和微信,这样一个类似古人的人,读古书会多一些契合、对味。
做一个古人需要有断舍离的睿智,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继承者需要有一颗清澈的心,这些,汪涵都有。
汪涵
汪涵,湖南卫视主持人,也是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消防形象大使、湖南省文明交通形象大使、湖南省博物馆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