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空想主义始创人托马斯•莫尔,用他笔下虚构的《乌托邦》,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国度,但这也许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臆想。而来自地球彼岸的一位年轻设计师李道德,他构想的“乌托邦”,却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在1999年的中国,大家都认为扎实的建筑必须从理工科生的手上建造。而他则以艺术生的身份,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建筑。而当时的中央美院因为缺乏建筑教育经验,在方方面面都备受外界质疑,连学院的老师也拿不准教学的方向,但对于他来说,这里却是最好的摇篮。“当时我只做了一个模型就去交作业,没有画图纸,这在传统的工科院校里是不可以接受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以为,只要对空间有感觉,做设计就能得心应手。
当他怀揣着成为大师的梦想,来到了培养出众多建筑大师的英国。他惊讶地发现,原来做设计,靠的并不是感觉。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实际的建造与结构知识支撑,设计才有实现的可能。从理论到实践,在那些工程师和材料学者参与进来的实验课程中,李道德认识到,设计不再是在象牙塔里的“纸上谈兵”。
毕业后,李道德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在三年跟随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的工作中,他领略到了一种由数字技术带给建筑的科技感,而这种感觉颠覆了他对于传统空间的概念。“城市空间或建筑空间不应该是一个静止或固态的呈现,它应该像有机生物体一样,具有自我生长的过程。”这种新型的数字技术设计理念和模式,不仅让空间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发挥,更赋予了固态建筑动态的生命。李道德甚至还构想出“漂浮的城市”,让人们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依然能在空中安居乐业。
不在象牙塔里“纸上谈兵”
【凤凰家居】:首先感谢李老师接受我们凤凰家居的采访,我知道您是刚刚从日本回来,这次去日本的内容是什么呢?
【李道德】:我跟几个朋友一起去日本的东京和京都两个城市,一起去的这些朋友其实是做茶道跟香道的,所以就去做了这方面的了解,更重要的还是要去看看日本城市的设计。
【凤凰家居】:有专家说过,中国设计今天的境况就是日本设计的过去,就是会吸收很多的外来的文化,不假思索照搬过来变成中国制造的东西,在您看来是这样的吗?
【李道德】:因为在中国当下,特别是重点项目,我们看到有很多国外的建筑师参与进来。而且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在国外受过教育的中国建筑师或设计师,都会从国外回到国内做自己的设计。但日本整个民族它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就是他有一种非常谦卑的态度,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去吸取别人的优点。
【凤凰家居】:其实以前很多设计院校的老师都是从外国回来的,他们吸收了很多国外的设计理念,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盲目照搬国外的设计的风气,与当时的教育方式有关系吗?
【李道德】:所有的设计师,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最早对设计的认识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我觉得在早期这种“拿来主义”,或者照搬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在大学的时候,可能我在大一的时候特别崇拜安藤忠雄,我到大三的时候特别崇拜莫菲西斯,这个都没有问题,问题就是如果你在日后工作之后还只是停留在模仿或者对大师的崇拜的话,这就出问题了,你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把自己的经验或者设计的语言加入进来。
【凤凰家居】: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也会叫你们找一个自己的偶像吗?
【李道德】:我本科是在中央美院,中央美院虽然有一个非常深厚的艺术背景基础,但在建筑领域或在设计教育上很年轻的学校。当时,老师自己也不清楚,我们美院的建筑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格或是什么样的教育系统。我觉得可贵的部分在于当时没有很多人给你特别强的束缚,当时的环境是非常自由的,非常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我记得当时我们交作业的时候,我只做了一个模型过来,没有画图纸,这在传统的工科院校建筑学的院校里边是不可以接受的。
【凤凰家居】:这种教育方式与早期的一些设计师接受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些改变了?
【李道德】:传统的建筑教学可能会对学生有一套很强的灌输,比如说一定要强调比例,强调对称,强调设计方法的表达,但随着设计教育的发展,包括国外的一些理念冲击过来之后, 一些传统的理工院校也在尝试不同的方向,让导师跟工作室制度也融入到现在中国的一些设计教学里边,每个工作室有一个设计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不同导师设计方向的工作室,学生不再是一个学校里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在学生阶段就已经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或者不同设计方向的选择。
【凤凰家居】:当时你们那个时候的设计教育这样看起来还是比较成熟的,因为相对于之前60、70年代的一些设计师,他们毕业之后出来当老师,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但那些前辈的教授会觉得他们是不务正业,他们认为他们应该要专心于教学上。
【李道德】:大家的观念也都在改变,你会觉得在学校里面学东西应该更多地与实际结合起来,当然它不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体现,但是不仅限于象牙塔里面“纸上谈兵”。
【凤凰家居】:当时整个中国设计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如果毕业出来在工作的话,那个时候竞争应该还是挺大的。
【李道德】:当时对我们来讲,找到工作不是问题,但是你能否找到一个自己很满意或者能够发挥你的作用的工作,这是一个重点。当时的美院建筑教学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因为它是第一个在美术院校里面成立建筑学院的学校,很多人会觉得,这些学生都是学美术考进中央美院再转到设计和建筑学院里头学习的。传统的理解是,你学建筑应该是理工类的,你应该学习高级数学或物理,你才能建造非常扎实或者非常实用的建筑。
【凤凰家居】:在当时面对这么多质疑的情况之下,您的选择是出来再深造?
【李道德】:我的选择是不去工作,反正你质疑我我就不理你。当时还有一种想法,觉得自己还有不足,我对这个学科或这个职业还是充满向往与憧憬,我希望我以后能够把它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做,所以就选择留学。
【凤凰家居】:您是觉得中国的这种学习还不能满足你的求知欲望吗?
【李道德】:在2003、2004年那个时期网络虽然已经有了,但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现在你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过各个渠道都可以获取到最先进的学习知识,当时是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如果你对建筑学或者是所谓的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向往的话,只能出国去学习,当时就义无反顾选择了这条道路。
英国的校长是学生和老师选出来的
【凤凰家居】:为什么会选择去英国呢?
【李道德】:其实最早的时候,我当时考虑要去年德国,后来因为德语的问题,我觉得英语可能更适合以后的交流跟沟通。另外一方面也觉得德国过于理性的设计跟我自己的方向和兴趣点也不是特别契合。当时还有一个很盲目的想法,美院的这些毕业生在当时都有当大师的梦。
我们自己也是把它当成一个理想或是借口,所以当时就很盲目,既然去留学,我要去一个培养大师的地方,AA(伦敦建筑联盟建筑学院)就是一个大师的摇篮,很多建筑大师都是从这里出来的。但我比较庆幸,后来去到AA之后,它的整个教育跟理念跟我还是比较契合的。
【凤凰家居】:那当时在AA的时候设计教育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跟中国有什么大的差别?
【李道德】: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就取决于它各个方面都非常独立,它不会去管政府所谓的教育部对教学计划的安排,或者整个学生跟教师比例的控制。
当时我去的时候,有一个新现象非常令人吃惊,就是去到AA的时候发现没有校长,校长刚刚被学生和AA的委员会罢免了。这样的情况就发生英国,发生在AA,当时校长的位置空缺了将近一年,后来我们又投入投票,有很多不同的建筑师、建筑学者来竞选这个职位,当时每个学生和正式的员工得有一票,然后去投票,最后选出来了一个校长。
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国内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全职老师,但在AA的老师,绝大部分是一线的建筑师,或者著名建筑事务所的负责人,所以在教学里边很自然的把建造实际项目的知识加入进来,不再只是培养一个只有很好的学术理念或者只懂得概念的学生。而且AA强调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或者是实际建造与结构的知识。当时我们很多课题都是具有实验性的,课程里会有结构工程师,或者研究材料学的学者加入进来,他会教你很多理论知识。
【凤凰家居】:当初您接受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您也讲到国外跟国内的教育非常的不一样。您刚才也说到老师与校长,他们自身的压力是很大的,那对于学生来说,会不会也有压力?
【李道德】:压力肯定是有的,因为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在美院的时候,你的压力就不会那么大,本身你做艺术,对空间也有感觉,你做东西就会比较容易。但到了AA了之后,首先它的建筑教学系统完全不一样,刚开始语言就是一个问题,包括你在国外生活得不适应。而且当时那个研究生课程,一个team里面,有意大利人跟西班牙人,我们三个人一组,所以说这种文化的冲击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老师、校长这么大压力,因为他们的成绩是要通过学生的设计来体现他们的价值,其实压力最大的还是学生,你要有很好的呈现。我们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一个公开的,在全班级里面讲述你设计的进展,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会提出他们对你设计的质疑,那时候你会很尴尬,你不得不自己再去跟团队加班加点工作。
每一个作品都是自身理念的传承
【凤凰家居】:您毕业后的工作是自己去找的吗?
【李道德】:这个都是在毕业后投简历去找工作,福斯特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设计集团,里面有一百多个设计师,有模型,技术研发,材料研究各个部门,而且我觉得诺曼福斯特他是一个在商业层面、职业层面来说做得最成功的一个设计师,所以当时也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跟他一起工作,能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凤凰家居】:跟诺曼福斯特工作,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李道德】:收获是很多的,包括你对团队的组织,包括诺曼福斯特本人对待建筑设计的态度,或他去跟甲方讨论项目,在给地方政府去讲自己设计的那种自信或逻辑,再到具体设计的逻辑跟理念。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在AA学到的那一套东西,在福斯特得到很好地应用,这个是很可贵的。如果当时立马回国自己做,或者去国内的某一个设计院,也许就没有这样的一个机会。
而且诺曼福斯特是一个高级派的建筑师代表,所谓的高级派在早期可能是一种建筑结构的外露,体现建筑的科技感。但在近代是体现在科技、计算机的软件参与到设计当中,甚至直接影响设计的一个体现,包括一些数字化的模型设计,包括像前期设计中的环境模拟,这些都在福斯特的项目里得到很好的应用。
【凤凰家居】: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与这种高科技或者与一些技术结合?
【李道德】:2005、2006年那时候在国内的大部分设计院和设计机构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就是能够完全的把一些技术跟理念应用到实际项目当中,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限的。
【凤凰家居】:这段在英国的学习、工作经历,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英国的设计与中国的设计,它们之间的差别体现在哪里?
【李道德】:国内的项目你经常会看到一些雷同的,或者你总觉得在国外的一些杂志上或者是某些大师的方案里边看到一些影子。当时在英国很多著名的建筑师,他们每个人的方向,在作品发表之后都有很强的一种理念的传承,但每个方案又是不同的,而它又是一个整体的延续。
运用数字技术赋予建筑生命感
【凤凰家居】:您在回国后,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当时您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呢?
【李道德】:当时很多人会问到,你在福斯特这么好的环境里面,做了将近3年的时间,为什么要离开。但是我觉得作为建筑师,要以一个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建筑或是面对一个建筑项目,在福斯特那边,你擅长哪一部分工作,他会一直让你做这个工作。我需要在整体的一个层面上去锻炼自己,后来在国内有一个小的项目,我就想借着这个契机回来。
【凤凰家居】:您在外国的大公司做,会很容易接到一些项目,但回来之后,什么东西都要您自己去把控,可能别人还不知道您是谁,也没看您的作品,那会有一些落差吗?
【李道德】:我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但事实上确实是比我想象的更艰难一点,比如前期你觉得很确定的项目,参与进来之后发现,因为国内的这种市场环境不专业,包括你的经验不足,可能项目做到一半就没有消息了,各种情况都会发生。反正就是要耐得住寂寞,首先对自己要有信心,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我不会被面前所面临的这些短暂的困难所打倒。
【凤凰家居】:您把在国外接触到的数字技术带回来了,您可以给我们讲一下是怎样在设计上运用的吗?
【李道德】:在早期,就是CAD,叫计算机辅助设计,其实更多的是参与到制图、设计里。但现在,计算机更多的是参与到设计的整个过程当中,甚至是前期的概念的形成,包括深入到最终的设计深化跟细节的把控。当时我们课程叫创造空间,它会强调空间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定模式,它应该是随着里边的人的行为发生包括功能的改变,是一个动态的呈现。这种很有前瞻性的想法怎么去实现呢?只能是由计算机先进的软件来辅助你,达到这样一个复杂的功能、空间和结构的关系。
【凤凰家居】:这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和模式跟传统的会有怎样的区别?
【李道德】:传统可能是从上至下的,这种是从下往上。不再只是从建筑形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式,然后往里边加入各种各样的功能。我们现在的设计方法和观点,应该是从这些功能或从这些外部的因素去考虑,怎样去组织这些空间关系。
【凤凰家居】:在中国,设计当中运用到这种数字技术,在实践当中,会不会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
【李道德】:这个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像国内的重点项目,比如说鸟巢、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CCTV,政府的支持会非常强,相应的工程师,还是顾问都是非常顶级的,资金也不是问题,所以它数字化的应用会非常透彻和完整。
但另外一个部分,就是比如像我们这样的独立事物所,或一些年轻的建筑师要进行数字化实践,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甲方对资金的控制,包括施工周期的限制,建造团队对数字技术的认知,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凤凰家居】:我之前有采访过一个著名的意大利设计大师,他来中国是要帮一个企业去挑选一些新锐的东方设计师。当时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他挑选设计师的标准是什么,他说他感觉中国的设计师,更多的会去运用这些现代技术,或者是电脑的软件,这样是会很快速或者很低成本就做出设计,但他觉得这种复制出来的设计,都是千篇一律,缺乏一种对生活的感悟。而您又是很注重这种数字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的,面的大师的质疑,您是怎么看的?
【李道德】:我觉得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你的设计需要有生活的表达或者有自己阅历的体现,但这个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会有得到流露。但在前期,作为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其实应该更多的是表现一种创造力。你在设计当中,可以运用同样的技术或同样的软件,但是你要有自律的意识,主观地去避免雷同的地方。
【凤凰家居】:其实对于现代的设计来说,这种技术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更主要体现的是创造性。在您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有趣的设计,甚至我称为是“超现代”的设计作品。就像在去年的北京设计周上,你们也有一个作品,运用高科技技术赋予建筑的生命感,这是一个怎样的装置呢?
【李道德】:那个设计是一个1.8米乘以1.8米的空间,人是可以穿越进去的,通过这个空间去表达你对空间或者是对关系的理解,城市空间或建筑空间不应该是一个静止或固态的呈现,它应该像有机生物体一样,具有自我有机生长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展现。
我们通过一个比较传统的折纸的方式,当你屏气的时候,它呈现的是一个平面,当你的指尖给它力的时候,它会打开,我们希望当人走进去这个空间,它能感应到你的行为、动作,相应的这面墙能够对应地发生变化,去体现我们建筑空间是有生命的一个主题。
【凤凰家居】:其实现在只是一个概念,会不会真的可以运用到建筑上面?
【李道德】: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我们当时装置尺度虽然不大,但人是可以进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当人发现跟空间是有呼应的,甚至是他觉得空间是有生命的时候,那种状态是非常令人愉悦的。这个是我们一直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空间跟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目前在建造的一个项目也用到这样的概念,我们把建筑的其中一面墙就做了变形的处理,可以完全打开再收起来,从一个完全平面的介质变成一个非常具有张力的多面的呈现。
【凤凰家居】:您对于未来空间的思考是非常多的,除了具有生命感的建筑,其实您还有一个对未来城市的想法,也就是一个飘浮空间的概念。
【李道德】:作为建筑师,我希望所有的设计师跟我们对城市对空间的理解是相关的,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悬浮在空中的悬浮体,我们把它命名飘浮的乌托邦,也是对未来城市的一个畅想。咱们可以看到现在城市的密度越来越高,城市都是往竖向增长,终会有一天,这个城市没有土地让你再建造,可能有一天城市可能要飘浮在空中或飘浮在海洋上。
因为年轻 所以坚持
【凤凰家居】:可能对于早期的设计师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研究中国文化层面的东西,而对你们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来说,可能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状况。
【李道德】:我觉得这个没有好坏之分,它是并行的,总是要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只不过是我个人的兴趣点,包括我的阅历,我的侧重点是我更关注技术,更关注科技在现代设计或者建筑设计里边的运用,或对未来建筑空间,未来城市空间的思考。但是同样,我觉得对传统文化,传统空间的理解也是需要有一个结合,但这种结合我觉得不应该在设计当中主观地去刻意地去表现,我要去做一个中国的设计,里边有一个很牵强的文化符号,我觉得这种都是特别直白,很浅显的一个表达,我觉得中国性的体现应该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
【凤凰家居】:对于传统文化和对未来的设计方向的思考,其实应该是结合起来的,共同去推动设计的发展。这与去参加荷兰参加室内设计大会的十位中国设计师的构成,也很有关联,十个人里面,各个年代的设计师都有。您作为新一代设计师的代表,担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李道德】:我是这里面最年轻的一位,我还是希望从这些前辈设计师身上能够吸取更多的知识。另外,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演讲让世界的同行,看到中国建筑师在不同层面都有自己的实践,包括他们的所谓西方最先进的数字技术的应用,其实我们中国的设计师,特别年轻的一代已经有很好的实践了。
【凤凰家居】:所以这次,您也会把您的观点和想法带到这个世界舞台上面去吗?
【李道德】:在我这个阶段,很难去讲我的设计理念或是设计哲学,因为我太年轻了。我们的工作团队也是这样,我们不希望很早就去界定我们自己的风格,我们希望每一个设计能有不同的突破。这次大会,可能更多的是通过我们这几年做的案例,特别是被实际建造出来的项目,向世界呈现我们的一个工作状态和态度。
【凤凰家居】:无论是外国的设计师,或是一些中国的前辈设计师,对于中国新一代的设计师,他们都会有一些意见或者看法。在您看来,现在的中国设计或是设计师,应该往什么方向走呢?
【李道德】:首先作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因为从我自身的经验来讲,如果没有之前的坚持,可能就没有现在的项目一个一个被建成,然后被大家看到,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当然,首先你要明确自己的方向,要有一个理念,而且在每个设计项目当中,你要全身心的投入,并且把强调原创性的原则贯彻到每个案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