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中产放弃百万年薪,过堕落生活引热议!

网红中产放弃百万年薪,过堕落生活引热议!

天桥太冷、收容所都是虱子、隧道有流浪汉被老鼠咬过,一对比,24小时的麦当劳简直是人间天堂:

有免费热水喝,即便睡在硬凳子上,也温暖又舒适。

而且店员和流浪者也有一种不用说的默契,大部分人都不会驱赶。

所以这里,成了流浪者借宿的首选。

他们有人因为替妈妈还债而债台高筑、有人生意失败、有人离家出走......成为了无家可归的人后,便只能在公厕洗澡,在麦当劳睡觉。

每个流浪者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但欣慰的是,大家都相互扶持、加油打气,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低谷期。

以上场景出自郭富城和杨千嬅的电影《麦路人》。这些底层流浪者的故事,确实让人心酸又感动。如果生活富足,谁又愿意居无定所呢?

还真有。

在剧本以外,有人放弃了年入百万的高薪工作,自愿当了流浪汉,露宿街头。也有人从房子里搬了出来,把财产和家具都分给了邻居和朋友,拎着手提箱到处蹭住、吃剩菜......

01. 流浪者Simon Li:

“自愿成为流浪汉,是我人生最富足的一个阶段“

Simon Li出生在香港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的他性格孤僻,而父母也更偏爱弟弟,所以一直以来他跟家人的关系都比较冷淡。

而且一家人的价值观也完全不同。父亲和弟弟喜欢赌马,爱钱财和名利,而他却视金钱为身外之物,最感兴趣的是露营。

有时候出去露营一周,家里人也不会去找他,所以他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也愈发没有家的概念。

不过,尽管原生家庭没有给他多少惊喜,他的人生轨迹还算是不错的。

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渐渐的,生活质量也向中产靠拢了。

但是,他并不满意。

工作很忙,薪水不错,可就是觉得不快乐。这样按部就班的主流生活,让他有些恍惚,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短暂的犹豫过后,他决定换一种活法——辞职,离开香港,去澳门。

刚到澳门那会,他靠着帮学生补习养活自己。后来,还自己开了一家补习社。

但仅仅做了3年,就关门了,因为他已经存了一笔钱,可以支撑他去别的地方继续生活。

下一站,他选择了珠海,并在那里生活了两年。直到积蓄花光后,他才又回到了澳门。

那时候的澳门,各大赌场竞争激烈,优惠活动层出不穷,会推出免费食物,供赌客食用。

“我对生活水准要求很低,自从知道那些赌场之后,我就知道自己不再需要钱。”

温饱得到解决,再加上本身对金钱的欲望就不大,Simon便没有再出去工作了,正式开始了流浪生活。

每天辗转在不同的赌场吃饭,晚上露宿街头,随便找个地方睡觉。

这样的生活过了4年,他又回到了香港。

刚回来的那段时间,他住过单身人士宿舍、露宿者之家。也拿过低保,但拿低保的条件是必须要做义工。

而他又不想被义工的工作捆绑,索性就放弃不拿了,又继续做回了流浪者——

每天6点从公园起床,寄存完大件行李,再跑到麦当劳洗漱,顺便看看快餐店有没有什么食物可以吃,当然,一般都是吃别人吃剩的东西。

解决温饱问题后,他会去寻求精神上的满足。

只身前往中央图书馆,上网、看新闻。朋友送给他一部笔记本和手机,还可以满足他写博客的需求。

除了吃饭睡觉外,图书馆是他待得最久的地方,每天几乎都在10个小时以上。

他喜欢探索这个世界,在学问上、或者地理方面,他都有很浓厚的兴趣。

到了午饭时间,他会去锡克庙,因为那里有免费的食物发放。

下午继续泡在图书馆,19:00吃了晚饭,再回到图书馆。

直到晚上21:00,才会取回行李,然后回到维多利亚公园睡觉。

可尽管风餐露宿,他对金钱依旧没什么欲望,就算捡到钱,也会捐出去。

平时的衣服鞋子,会去捡别人扔掉的,但也不会囤太多,全部家当加起来也只有三个包裹。

“我注重环保,在街头捡一些别人扔掉不要的东西。我这种无欲无求的心态,其实会让这个社会稳定一点。我的欲望一点点在下降,我觉得自己的心灵越来越富足。”

从有钱有房有车,到身无分文,靠捡二手衣、吃剩饭度日,在常人眼里,这样的生活潦倒又毫无意义。

但对Simon来说,他反而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自在。

他的博客也一直在更新,持续分享流浪期间的所见所闻和价值观。后来也再次走进了职场,但依旧过着露宿街头的生活。

“以前我还是个中产,也很富有,还有一个稳定居所,但相比之下现在开心了许多,这种心境上的转变,是促使我能够继续这种生活的原因。”


02. 海德玛丽:

“我不是惨淡的漂泊,也不是寄生虫,我用自己的能力生活”

海德玛丽出生在德国一个富裕家庭,家里是开咖啡厂的,跟Simon不一样,小时候的她,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公主。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德玛丽的父亲被征召入伍上了战场,她也只能跟着母亲一路逃亡。

好不容易逃到北德海滨小城,保住一条命,家道却从此败落,几乎天天都要饿肚子。

几年后,战争结束,父亲回来开了一家烟草工厂,家人的生活才得以好转。

但也就是童年时期经历的这场家庭变故,让海德玛丽对金钱和财产产生了疑问:

为什么全家几口人一生的起起落落全都由金钱支配?莫非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这种困惑,也为她日后的选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大之后,海德玛丽当了15年的老师,后来又成了一名心理医生,收入相当可观。也有过一段婚姻和两个孩子。

整个人生旅程没有多轰轰烈烈,但至少安稳富足,符合多数人的理想。如果不出意外,她接下来的生活也会这样持续下去。直到她听到了一则广播,平静的生活随之被打碎。

广播里播放着加拿大一家乡村公司突然倒闭后,当地人瞬间失业,为了把日子过下去,大家组成了服务互助圈

简单点来说,就是你帮我修车,我帮你做饭,大家各自发挥特长,互相帮忙。时间一长,最后他们之间竟然不再需要金钱了。

这让海德玛丽的内心被击中了,好像这就是自己一直以来在寻找的生活方式。于是,她马上在当地也成立了这样一个服务互换圈,没想到还真吸引了不少人来参加。

这样的交换服务一直做了两年,直到第三年,她有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挑战不花钱生活一年。

“不花一分钱,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彼时,她刚好与丈夫已经分居,两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

于是,她便退掉了租的房子,把所有的财产和家具都分了出去,自己只留下了一只手提箱,装着非常简单的几件生活必需品。

然后开始找落脚的地方。

当然,她并不想睡大街,而是打算用自己的价值换取住处。她尝试过免费心理治疗课程,还有体力劳动。

至于吃的,她会到商场用物品交换或者用劳动换取。有时候也会去菜市场,找一些被丢弃但还能吃的蔬菜和水果。

虽然这个过程一开始很艰难,但她却越发适应,所以一年后,她没有结束挑战,而是这样继续生活了20年。

“这是自己返璞归真的一个过程,对贫富、物质和需求的认真思考。”

后来,她把自己不花钱的生活写成了书,没想到反响不错,经常被邀请到各个地方演讲。甚至她的这段经历,还被拍成了纪录片。

20年没碰过钱的海德玛丽,一下子名利双收。

但她也不接受额外的酬劳,只要求对方负担她的交通和食宿。唯一的例外是,这几本书的版税她还是收下了,只不过将它们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

就这样,她一边演讲,一边不花钱的游遍了整个欧洲。


03. 生活哪有什么标准答案,1000个人有1000种活法

当然,无论是Simon Li还是海德玛丽,也不管他们自己把这种流浪生活渲染得多肆意,依旧免不了面对各种攻击:

“无非就是给逃避生活压力,找了个借口。”

“人人都像这样不消费、不挣钱,社会怎么进步?”

“不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价值,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

说实话,这种流浪生活的确不是人人都有勇气选择,也并不鼓励每个人都照搬。

但这个世界,又需要有一些像Simon Li和海德玛丽这样极端的人出现,他们的意义不在于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提醒我们生活不一定只能如此。

我们听过太多世俗的大道理,什么“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什么年纪该干什么事”、“稳定的生活难能可贵”。所以考上好的学校,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按部就班结婚生子,才被多数人视为标准人生。

但其实,如果这些标准让你感到痛苦又无趣,也未必是你接下来非走不可的路。

因为在这个世界,还有像Simon和海德玛丽这样的人,过着另一种生活——有人不婚,有人丁克;有人居无定所,独自流浪;有人50岁离家出走为自己而活。

这些人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适合你,但至少证明了一点:有时候,活着这件事,不必用力过猛。

(文章转载自装个好房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