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Workshop | 一张椅子引发的一次行动

Or Workshop | 一张椅子引发的一次行动

生活是不期而遇的

未知的相遇

藏着随性而就的触发

# Or Workshop # 专栏用开放讨论的角度

邀请你一起在生活里探寻和发现

人、物、空间的

关系与共生

与野生旧椅子的相遇

“我一直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着迷。我觉得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多的不是物理空间,更重要的在于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个体,即社区的居民。这些公共空间隐藏着城市的历史和故事,展现着当地的文化特性,潜伏着巨大的力量和无限可能性……”

这是[一席之地]中国广州社区椅子创生计划(以下简称“一席之地”)公共社区调研工作坊,学员司徒晓敏在自我介绍中,谈起自己参加工作坊的原因。12月22日,工作坊正式启动。

经过工作坊导师组全面、认真和慎重的筛选,30名通过社会公开招募的工作坊学员,来自不同高校、不同职业。他们因对“野生旧椅子”的好奇,因对社区的关注而相遇在此。通过一连串的辅导课程,学员们将初步掌握人类学、建筑学等领域的社区调研方法,能更深入、聚焦地探索社区营造的多种可能。

mapping的发现力

项目导师杨一丁(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风景园林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首先展开了题为“一席之地Chair-Scape”的漫谈,从展示的照片中发问,引发学员的好奇。他认为,在工作坊调研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学习如何看待问题,锻炼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张社区旧椅子场景的照片,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主人身份、个性、生活及工作的状态等丰富信息,如何顺藤摸瓜,用不同角度在日常熟悉而易被忽略的事物中获取有用信息,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挑战。

△图:在医院里的一张椅子上,放着一个盆,里面有些汤。

思考:它是做什么用的?人会怎么用它?

使用时会是怎样的场面?

它是商品,在哪里可以买到?想象一下围绕它的故事……

漫谈中,杨一丁老师向学员推荐了《超级工作室》《流动的图像》《创意城市实践》等多个书目,启发学员们从多种路径了解社区。同时,他还结合过往的课题实践,提出了更重要的概念——

mapping 脉凭

德国哲学家Rudolf Arnheim曾说:“一切感知同时也在思考,一切推理同时也是直觉,一切观察同时也是发明。”

mapping这个词源自“地图”(map),是个泊来词,因在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被广泛提及而受到关注。在少数研究论文中,“mapping”也被转译为“地图术”或“制图术”,泛指制作、绘制地图的行为。而“脉凭”,是杨一丁老师解读后的译名。他建议学员在调研实践中可以逐步运用起来。

apping不等于地图

mapping不是一种按图索骥的再现,而是关于在地观察发现,寻找场地中元素之间隐含关系的方法,除了具有图解式的能力外,更是一种探索事物或设计潜能的方式。mapping帮助我们认知场地本身,又用我们的理解重新诠释场地。

总而言之,mapping可以说是一项“投入身体的运动”。用身体感受,在行走发现的过程中将无意识的景观探索转变为有意识的思考。

△杨一丁老师分享开题漫谈

社区研究的关键字

人、聊天、吃、休息、生活、身份、需求、

角度、陌生、大小、问卷、访谈、观察、

空间、测绘、影像……

对我们来说,“人类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而当我们提到社区调研,总要围绕一些“关键字”出发,寻找问题的答案。

而这众多的关键字,在人类学的领域里大多分属在不同层次。人类学研究并注重运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需要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不是“专业的人类学家”讨论人类学的意义又是什么……沿着这些脉络,项目导师黄奕(新南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英国亚非研究院人类学硕士),和大家逐渐展开“什么是质性社会研究的价值关怀”的探讨。

△黄奕老师深入浅出地讲授研究方法

用什么方法调研?

质性社会学,首先强调的是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深度访谈、焦点小组、民族志等一整套方法体系。这一套方法体系与传统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量化分析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样的对比不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不同,而且是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不同,指向不同的价值关怀。

人类学更偏向于定性研究,这源于学科本身在价值立场和希望回答的根本问题上的不同。因此,我们学习不同的调研方法,不仅有其工具层面的价值,还有对根本价值层面上的思考,从而回应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做社会调研”、“什么是好的生活”这些基本问题。

△学员们边记笔记边认真思考

为什么要讲伦理?

谈到伦理,通常指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而对于社区调研来说,“伦理”,指的是“研究伦理”,包含对被访者的尊重、知情同意、真实披露、人身保护、隐私、可撤回等权利保护问题。

开始调研之前,我们应当要清楚,好的研究理应是一个有伦理的研究。在工作坊的实践中,“有伦理的研究”不仅仅只意味着“遵循流程规范”,学员更将试图从“程序伦理”和“实践伦理”的不同视角来理解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做生活的观察者

工作坊每个调研小组的目标均是“自定义”的,各组学员都需谨慎合理地定下三级目标,并付诸行动达成:

(1)一定能完成的;

(2)努力能完成的;

(3)争取能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杨一丁老师指出学员应规避唯设计指向的调研,遵循本次课程探索性及多元的工作坊意图。

△工作坊自定义目标环节气氛非常高涨

△两位项目导师带领学员

在文明路、文德路周边进行实地走访

所谓生活的观察者,均是一个个“有心”的普通人;每一个平常瞬间,都能发现社区情趣与居民创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席之地”公共社区调研工作坊的全体学员将继续学习“人类学×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在员村、黄边、文明路及文德路周边三个社区进行走访调研。

希望你也能和我们一起,打破“习以为常”的束缚,思考“人”、“社区”与“空间”三者间的微妙关系,感受平常日子里的活色生香,用社区微发现去唤起社区创生的力量。

项目背景

“一席之地”由Or品牌主办,复苏实验室、新南社会发展中心联合发起,特邀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学术支持,C.G.B乘果品牌执行支持;而本次公共社区调研工作坊是项目的首个阶段。我们将围绕广州典型社区内公共区域临街摆放的公共废旧座椅为样本,透视这些与人们生活相融的椅子背后所凝结的城市人际关系与公共生活,启发我们对“自我”、“家”、“社区”三者微妙关系的思考。

主办单位

Or( Original relationship ),于2015年创立,是时代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独立家居生活品牌,汇集国内、国际设计师资源,以原创设计产品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为更多追求生活理想的用户创造新的城市人居体验。

支持单位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

羊城设计联盟

唯品会慈善基金会

千禾社区公益基金

LOGO大师

广外文化创意研究中心

AIESEC

Special-D

su:design

(本文属企业供稿,不代表凤凰网家居观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