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计划:注视乡村,就是看见另一个维度的自我

原野计划:注视乡村,就是看见另一个维度的自我

2018年10月28日,「原野计划2018-2019:实验性乡村咨询服务中心」展览在艺仓美术馆MAM Art Lab正式开幕。四年来,原野计划MIN PROJECT始终关注中国乡村,用行走、记录丈量一座座村落,用交流、展览在世界多个城市为中国村落发声。本次展览是原野计划的第五次公开独立的非盈利性展览,在此次展览中,原野计划从国内外城乡社区中的一个普遍视角获得灵感,将自身角色定位为“乡村咨询服务中心”,不仅作为展出项目的管理服务站和信息中转站,也是观众和乡村之间信息沟通的枢纽。在当下这个时代,乡村并非站在城市的对立面,而是与城市相互羁绊、衔连,共同构成了一幅相对完整的中国图景。关注乡村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而当我们一次次将目光投向乡村,看见的也正是另一个维度的自我。

四年来,我们为什么一直关注乡村

2014年9月,我们发起了一场安徽阳产古村之行,在古村落间行走、记录、探究,从个体中窥探到共性,这成为了原野计划MIN PROJECT的发端。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数量锐减,而今平均每天都有数十个村落从这块土地上“消失”,这意味着村落里的风貌、手工艺、传统文化和当地语言等非物质遗产也正在流散,从我们的文化中逝去。

基于这样一个认同点,一群来自城市的年轻志愿者发起了这个以中国乡村为研究对象的原野计划。在我国乡村建设的百年流变和社会大框架中,这群城市年轻人身上的微小责任感似乎难以确切描述,一个个项目和计划似乎显得微弱而无力。艺术评论家吕澎曾说,“人们对面临的问题心急如焚,但新的历史不是等来的。只要每个人完成他(她)应该完成的事,哪怕一篇小文或一块砖头的堆砌,未来的大厦就会建立起来。”

于是我们来到村寨,将目光看向具体的村落和村民,看那真实的一草一石,看他们煮饭的器具和舞蹈的服饰,看他们生活和劳作,与他们交谈对话,感受他们的迷茫和希望如何映照我们自身的状态......这股力量就如磁石碎屑,能快速凝聚。而我们也希冀在此发起改变。

乡村实践,并非只是情怀

本次是原野计划的第五次公开独立的非盈利性展览,依托于艺仓美术馆MAM Art Lab的支持空间(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596号),目前受到荷兰蔻帝墙面定制、帝奥设计集团Do.ToX创研所、MoreSpace墨迩空间、艾臣营销策划、豪靓印务、 SIM2 Multimedia、PIY和AND Coffee等不同行业社会力量的赞助和支持。这些乡村项目将依次呈现,每次为期两周。展览将期待观众多次到来,感受不同特色的乡村,与发起人和工作人员交流,观察和了解不同项目的探索;也期待这多股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对话和碰撞。

面对乡村问题,只谈论情怀那几乎等同于耍流氓。过多的讨论易流于空谈,而脚踏实地的行动正在中国各地的乡村发生。以往通常围绕志愿者团队的乡村调研成果在不同的商业体空间内进行,像是为乡村和村民在城市中发放一张立体的明信片;而今年原野计划聚集了不同的乡村实践项目,在独立的艺术空间内将多股社会力量共同呈现:高校学生、艺术家、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商业体、教育、社会企业、知识分子等。每一个人都是这张巨网上的一个绳结,彼此连接才能延伸凝聚为一股力量。

他们说

“这次社会实践的展览序言想说些什么?”

当我们回到城市后,回想在寨中的生活,我们不禁反问:作为美院学生的我们到底能够为这座羌寨做些什么?于是就想到用自己所长,把现代艺术设计与古老的羌寨印象相结合,通过我们的画作和设计衍生品,向日日沐浴着城市之光的人们介绍这个古老的牛尾羌寨。在展览中,人们穿梭麻林,嗅着青稞酒香,静听着古老的羌族多声部民歌……期待在各种感官下都能感受到古老羌寨的魅力。本展览中的所有展品、艺术品与衍生品均可售卖,展后公示收支清单。

——社会实践小组“上山下乡抓生产”(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本科二年级)

“你对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成果展览有什么期待?”

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参与的整个过程从调研到展览表达都与真实的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大一刚升大二的建筑系学生来说,这是他们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次建筑学空间设计的有益实践。这些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这次展览中,我的学生希望营造一种自然的空间氛围,以农作物为主题,通过作品来传达他们对于当地的情愫与思考。

——胡臻杭(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讲师,木伏建筑研究所主持建筑师)

“在牛尾村的艺术驻地体验中,给你们带来最大创作灵感的是什么元素?”

最大的灵感是羌族的语言虽然可以口头交流,但是没有文字。这种语言就像一种神秘的密码,只有通过亲人族人之间口口相传的,才可以获得。虽然羌语在慢慢没落,很多小孩子都不大会说了,但是他们还是能够唱这种”神秘语言“的歌谣。我们认为这种语言属性,其实象征他们一种特别紧密的社会关系,一种很亲密的家庭结构,还有很私密的文化传承方式。这和今天说大数据,普及,宏观,公开,这种大概念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现。

——王滢露Rose Wong、杨双喜(艺术家,“Trick or Treat小玩意儿”)

“节日是极具现场性和仪式感的,脱离乡村这个环境,在美术馆空间中,你们计划如何再现这种现场性和仪式感?”

无论是乡村还是美术馆,艺术节日的仪式和现场感,都是为了分享和传递快乐与人们的情感。在美术馆,我们会把过往艺术节的精彩片段和现场演绎,通过艺术和创意的方式呈现,分享给大家。

——陈丹阳、苏冰、顾耀峰(策展人,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晓塘乡中岙村的艺术实践)

“描述一下你对公平贸易理念在城市和乡村被良好实践的愿景,可描述一些场景。另外5年后你觉得我们会在哪个阶段?”

城市人在购买乡村公平贸易属性的产品时会考虑和理解产品价格所支持的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会区别对待乡村产品和大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性。

5年后公平贸易在中国处在“厚积薄发”之前的阶段,公平贸易是一场温和的社会参与,从过去10年的观察来看,有道德消费意识、有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有日趋增多的现象。

——陈乐丛(乐创益iFAIR发起人,乐创益是中国第一家致力于推动公平贸易的公益组织)

“云南咖啡豆主供中低端市场的根源是什么?你们的实践(计划)如何帮助当地咖啡农改善生产和收入?”

云南咖啡主供中低端市场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任何咖啡生产地最主要、最大量的咖啡都是商业咖啡(低价咖啡)。而每个产地都有农户、农场、公司试图开拓中高端市场。目前,中国咖啡未能在中高端市场有所建树但有许多人在努力中。这和每个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中国云南会向中高端市场走向的公司、农户采购咖啡豆,有需求就有供给,当这个正循环能够建立,品质也会越来越好。

——薛钰(BFGF咖啡培训机构创始人,“SCA精品咖啡导师里占星最棒的潜水教练”)

“您觉得侗族大歌等传承教育多大程度上能留住村民,改善农村年轻人流失,儿童老年人留守的问题?”

侗族大歌传承学校教育进展其实是非常缓慢的: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和升学,好在更多的学生能靠着音乐专长成为艺考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比原来要好了,也有一些自觉的想为本民族增光添彩;然而多数家长不大愿意孩子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民族文化。

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政策扶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激励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现象依然突出。相对便利的交通与传播让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本民族的文化慢慢的被淡忘,传承面临着危机。所以对于文化和乡村的发展,还是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

——侯井榕(人类学博士,画途文化传播创始人)

“在你们的价值循环计划中,可看到村民需使用手机和上网操作系统,当地村民对这一使用是否存在障碍?(如有)你们是否对此有专门的培训,村民的接受度如何?”

仁民善作是一个链接小循环——小农、中小合作社和大循环——城乡大循环的网络交易平台。针对不同IDRI(我们内部的读写能力的多维度指标体系)的用户,我们深入农户调研,设计适合他们的用户体验,确保不同读者能力的村民可以上链。

此外,在地的团队会根据村民的参与意愿和能力,进行讲解或者能力建设。在这次举办的茅贡活动的集市中,我们曾对当地商户做过一轮简单的工作坊,大家接受度很高,不到一小时就有商户在我们的平台上完成了好几单。

——Lousie Lai(DVF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目前引领的影响力行动“乡镇价值循环计划Village Reset”)

“研究丙中洛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人文风景,能在哪方面启迪当前社会?”

隐藏在怒江峡谷深处的丙中洛,因为地理环境的相对隔绝,以及它在几个文化系统的交界之处,而呈现出人与自然、以及多种族群和宗教杂糅并存,和谐共居的迷人文化生态——“人神共居之地”并非一个所来无由的旅游宣传口号。

走进丙中洛,可以体会到怒族、傈僳族、独龙族、藏族人民由信仰所培育的朴素、内敛、坚忍和谦卑,也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依相生,是如何细密地织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寸经纬之间。在一个因为信仰、观念、立场和身份的差异而冲突频生的现代世界里,丙中洛似乎告诉我们,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冲突,也未必是不可调和的。

——张晖(人类学家)

“分享一下你们将在展览中呈现什么?慈善团体之外的社会个人能以哪些方式对当地尽一份力?”

我们先介绍达祖公益,然后带出达祖小学,把达祖小学的历史简单叙述,接下来着重点是阐述达祖小学的特色教育:民族文化、东巴文化教育,在地自然教育,村校合一的模式: 包括作青刺果油传统古法工艺、纺织、传统祖母屋。

一起参与全世界唯一有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的应用推广;为山区学校适性教育一起努力;支持古法工艺的创作品,支持本地原生种农产品。

——游老师(达祖公益)

“作为原野计划长期的支持伙伴,对可持续性和社群运营这两个关键词有什么是可以分享的?”

我认为“共赢”是对于一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在理念和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应该明确每一方参与到项目中来的诉求,不论是经济诉求还是价值感的满足,抑或企业机构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都是合理的。当这些需求都被平衡到,项目就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社群是一批有共同关注话题的人的集合。所以对于共同关注的话题,比如“原野计划”只要关注的乡村发展问题,不停有讨论、事件、展示、互动等,让社群成员有参与感,是非常好的。在时间如此宝贵的当下,每一次参与者也都获得了“没有浪费时间精力”的满足感。

——池勉(墨迩空间MoreSpace主理人)

“在为本次非盈利展览提供无偿建筑设计顾问之前,你们涉及过乡村里的设计项目吗?如果有,你们如何处理在地性的?如果没有,你们希望未来承接何种类型的乡村在地建筑设计项目?”

我们团队主持过一次由国内外十几组设计团队共同参与的一次在浙北山区里的集群设计,在最终呈现出来的十几个精品酒店设计方案中,既完成了对在地性的解读和传达,又融入了各自对当地文化和基地现场的理解,很好的解决了在地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中国的礼序文化里导致即使在乡村里,所有的建筑都是在相同的制式下建成的,在乡村项目的设计里,我们也希望能藉由更多当下的设计思考,为原来过于制式化的乡村建筑形象,带来更多样的在地性解决方案。

——吴叶熊Sean Wu(帝奥设计集团Do.X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作为家居建材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并有着丰富的传统产品和互联网营销策划推广的经验,您对环保这个概念有什么理解以及是怎样看待城乡关系的?“

近几年来家居建材的消费者们虽然还是会把环保作为首当其冲的关注点,但影响其消费主张的慢慢开始往产品呈现的艺术感、个性化了,例如我在涂料行业十多年,10年前推广的艺术涂料还很少人问津,这种质感与复合色彩的产品,现在开始成为主流,取代了单色平质的传统乳胶漆,艺术装饰性效果成为“刚需”。并且从目前的得到的数据来看,并不是一二线城市为主的延展,反而是一二三四线地区都取得不错的关注,并没有一边倒,这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各地区的消费观念和审美也在逐步统一。城市与乡村在过去看来是两个世界,但对于美的追求都不应该分国界,何况城乡之间呢。

——梁时东Tony Leung(荷兰蔻帝墙面定制品牌市场负责人)

艺仓美术馆的MAM Art Lab与原野计划(minproject.org)的此次合作是艺仓美术馆社区实践的一次实验性开端,它突破了美术馆社区概念的周边地域局限,首次将城市之外的乡村社群纳入自身的实践范围,展现美术馆实体空间跨时间和地域的创造性使用方案,拓展了其社会功能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596号的滚动式乡村主题展览《原野计划2018-2019:乡村咨询服务中心》从2018年10月28日持续至2019年3月31日,期间还有不定期的讲座。近期开展如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本科二年级学生的《土地:农作物新写真》和“小玩意儿Trick or Treat”艺术家王滢露&杨双喜的《桥Bridging》。

(本文属企业供稿,不代表凤凰网家居观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