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17IDF年度大会告诉你如何实现在地全球化设计


来源:凤凰家居

今年IDF年度大会联合数位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顶尖设计大咖,以“在地全球化设计DESIGN & GLOCALIZATION”为主题展开观点、案例的分享和思辨。

11月27日,2017国际设计论坛(IDF)年度大会在广州举行。作为广州设计周每年度最亮眼的王牌核心活动之一,今年IDF年度大会邀请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荷兰、阿联酋和中国澳门/香港/台湾等地的设计领先人物,并联合数位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顶尖设计大咖,以“在地全球化设计DESIGN & GLOCALIZATION”为主题展开观点、案例的分享和思辨。

现场来宾

德国设计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波士顿设计管理研究所咨询委员会成员、欧洲创新设计领导委员会董事会成员 Andrej Kupetz安德鲁·库佩茲

SchilderScholt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荷兰室内建筑师与设计师协会BNI前任主席 Gerrit Schilder加里·谢尔德

广州设计周联合创始人 张卫平

邱德光设计事务所·主持人暨总设计师 邱德光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国艺设计院院长 谢天

TCDI创思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 覃思

壹正企划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及总监 罗灵杰+龙慧祺

毕路德建筑公司董事、总建筑师 杜昀

上海朱周空间设计创始人兼室内设计创意总监 周光明

德国Phoenix Design 凤凰设计事务所中国区总经理 张逸凡

邱德光设计事务所董事总经理 袁欣

竹工凡木设计研究所设计总监 邵唯晏

寸Design创始人 崔树

汤物臣·肯文创意集团执行董事/设计总监 谢英凯

维斯林室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廖奕权

(排名不分先后)

 

上午场 .致辞嘉宾

Gerrit Schilder加里·谢尔德

设计在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同时,还要考虑本土的需求。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本土市场,但实际上中国的本土化和在地化设计相对欠缺,我们希望通过IDF这样的平台为中国和外国的设计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分享自己的创意、心得,迸发思想的火花。

张卫平

IDF年度大会从2013年开始引入,已经成为广州设计周的核心活动之一。当前,设计已经从全球化慢慢转向在地化,所以全球化与在地化相融合的趋势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焦点。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来自于德国、荷兰、港澳台地区、大陆地区的多名设计大咖,共同探讨在地全球化设计,在全球的语境之下为在地设计思想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

演讲嘉宾

覃思从互联网思维,解读设计的在地全球化

覃思从互联网思维角度出发,从形式风格、空间+、互联网+三个纬度分享了他对“在地全球化”的看法。

覃思说,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互联网文明,是人跟自然沟通的过程,顺应自然产生了在地化,抗衡自然则形成了全球化,“在地化本身是对全球化趋势的一种反省”。

覃思表示,工业时代以后人类智慧大发展,在地化慢慢开始模糊了,变成全球化的技术与自然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用技术应对自然给我们的一切压力或者是挑战,与此同时,设计行业也逐渐把在地的文明跟在地的手法给模糊化了,在地化和全球化在形式风格这第一个纬度探讨的结论是相对立的。

针对第二个维度“空间+”,覃思提出,我们在一些旧建筑物上面,是不是可以用新的设计语言,在新的空间运作过程中让新旧实现互融共生?他说,米兰广场、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K11等建筑都在原有古建筑物的基础上,用新的设计元素和手法,将其本身活化,实现在地化和全球化的互融共生。

从互联网思维和手法上如何理解“全球在地化”?覃思说,工业文明时代我们提倡标准化,但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更提倡个性化,于是,升级迭代成为设计行业必须思考的事情。个性化过程中做到既全球化又在地化,就要分清楚客户是B端还是C端,根据客户需要去进行研发。

谢天:一方水土一方人

谢天演讲的主题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地文化的当代表达”。他认为,在地全球化就是在地文化的一种当代表达。

谢天分享了自己从事设计行业以来的“在地化”过程:设计作为生存方式、设计作为思考方式、设计作为生活方式。谢天还分享了2016G20主会场艺术品陈设设计的规划过程,为了体现大国风范、精致大气、江南特色、杭州元素这些特点,谢天团队首先对项目进行立意,并提出了礼、合、仁三个区域主题。

谢天说,设计语言源于对生活的思考、交流与展望,其本质意义上是对生存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感悟。生活是设计的基础,热爱生活是设计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设计生命力延续的源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球化趋同化的时代下保持优秀和独特的文化,并通过设计语言让其焕发生命力。

谢天说,本土文化的内涵正是我们心灵乃至灵魂的归宿。在地的很多东西如何全球化,谢天认为,设计师应该懂得用全球的视野来看待社会的变化,并把本土的文化内核提取出来。

邱德光:设计生活

邱德光认为,在地全球化最重要的是在于设计跟文化,传统的语汇、思想我们不能照搬,而要消化到跟当下的生活对接,再进行呈现。

邱德光分享了几个从”在地性“与”构筑“本身来创作的先驱者案例:将当地文化、历史记忆与当代文化对接的PETERZUMTHOR,将当地材料变成现代设计的隈研吾,就地取材重建地震灾区的谢英俊。

邱德光还分享了自己的几个案例。比如他在青岛做的邱德光之家,其吊灯化身成为远方飘过来的云,地面也设计成像云一样,从而把大自然引进来,把梦的情景引进来。而在苏州仁恒棠北的案例中,因为建筑坐落在湖边,于是邱德光设计了一个连接水岸的花园,将在地的环境因素引到室内空间来。

下午场 .致辞嘉宾

Andrej Kupetz安德鲁·库佩茲

设计师的作品应该是具有标志性的,能够让使用产品的人记住的。当前,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应用Iconic Awards德国标志性设计奖的一些设计作品,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参与到设计奖的角逐。

演讲嘉宾

罗灵杰 龙慧祺:从众

来自壹正企划的设计总监和创办人罗灵杰和龙慧祺,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获奖作品。他们介绍了获得2017德国标志奖最杰出优胜奖的作品——南京银兴国际影城(老门东店)。这个影城的主题为‘声音”,声音本来是无形的东西,罗灵杰和龙慧祺通过装置艺术将声音变成有形的、动态的。影城的主题颜色是红色,是跟中国有关的元素。

此外,罗灵杰和龙慧祺还介绍了梅溪书院文化馆、广州海珠城金逸影城等获奖项目。他们说,我们一直都在做反从众的项目,做一些主题导向的设计,就是主题是跟项目所在地相关,即我们今天说的“在地”,或者跟项目相关,跟客户有关。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我们觉得有趣、可发挥的主题。

杜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杜昀演讲的主题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杜昀说,“设计全球在地化”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如何与国际接轨,或者国外品牌进入中国时,如何做到别开生面而不是千篇一律,以满足当代消费者需求的问题。

他认为,这个问题讨论至今,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就是用国际化的表现手法(先进的工艺、技术),来表达中国文化的魂。表现手法是比较科学客观的,而文化理解则比较主观,视乎不同的解读视角,设计呈现出来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杜昀用中国文人精神的哲学基础——道家的真、佛家的禅、儒家的雅,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来阐释中国的设计审美。他说:“设计全球在地化,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意境、简单真实的物质需求、清心寡欲的道德修养,也许可以看到另外一个未来全球化的人居环境,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周光明:当代的设计,东方的美学,大众的体验

周光明演讲的主题是"当代的设计,东方的美学,大众的体验"。他说,全球化带来的是技术的标准化,其带来的设计灵感是能够快速复制,从而让更多的人享受美好的生活;在地化则是差异,文化的差异,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理解特定人群的行为和需求,进行文化的提炼。

周光明分享了自己的作品案例——四季酒店。他说,四季酒店4年复制了200多家,这就是典型的全球化,但其中也有文化的差异,用的概念就是中国人经常讲的“温良俭让”。此外,禧玥酒店打造乌托邦的概念,美居酒店诠释”迷人的随意“和”法式的浪漫“……周光明用自己的作品作为具体案例诠释”在地全球化设计“。

张逸凡:智慧生活

张逸凡分享了他对未来设计的一些看法。他说,未来家居、家具设计应该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

张逸凡说,未来30年,居住空间有限、互联网物联网发展、人类健康受关注等将影响人们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饮食安全等问题也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未来设计应该怎么做?张逸凡认为,在消费升级的当下,用户已经逐渐占有更大的主导权,设计应该关注用户的需求,“技术发展不是为了技术本身,而应该服务于用户需求、服务于用户使用场景。”

设计对话

袁欣:全球化设计中审美被过度庸俗化、商品化,但审美对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设计师在谈全球化之前,要把在地化搞清楚,要把中国传统的东西搞清楚,而这些美的东西就具有全球视野。

邵唯晏:过去提倡“全球在地化”,全球流行什么东西,大家就跟着走,做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味道。但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在地全球化”,“在地”是首位的,越在地的东西,越有差异化的东西,越容易被看见。

覃思:30多年来中国设计界的发展有目共睹, 但在“在地全球化”这个话题上,我们一致认可,中国设计师要把自己的自信、自己的底气拿出来,在向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独有的文化。

崔树:“中国设计国际化”这种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它把中国和国际的设计隔离开来,中国本来就是国际的一部分,甚至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的引领者。中国设计师应该走到国际上,去更多的国家,看国外设计师怎么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融合到自己的设计中去,然后回到自身来,思考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设计师。中国设计师的责任就在于,我们要成为外国设计师眼中那个‘会念经的和尚’。

谢英凯:设计师不是说参加很多比赛,拿很多奖就能证明自己,别人是怎么看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怎么看自己。作为一个东方国家的设计师,我们要更关注、重视自己的在地文化。

廖奕权:过去我经常参加比赛,拿很多奖项,有段时间没有参加比赛,就会觉得在网站、杂志上没有自己的出现了,感觉被抛弃了,但现在我想把奖项先放下来,做自己的设计。

(实习编辑:洪怡霖)

[责任编辑:谭韵怡 PO157]

责任编辑:谭韵怡 PO157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家居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